3.考试制度及其学习情况评价机制不合理。目前大学考试管理不严,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平时不学考前突击的方式几乎已经成为所有高校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学管理松散以及考试制度的不合理导致学与不学一个样,能不能考个好成绩就看你考试前的复习程度,这就加剧了平时课堂的逃课率。同时,高校对于学生的评价机制只是单一的以挂科率来评价,无论平时学还是没有学,也无论平时有没有逃课,只要期末没有挂科就一切既往不咎,这更加刺激了学生的逃课心态。
3.社会风气及就业压力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一个不争的社会现象,迫使在校生要未雨绸缪及早考虑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取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等来增加就业的筹码;[3]另外,一部分来自偏远山区或家庭遭受突然变故的学生,因为沉重的家庭负担被迫选择兼职打工,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当由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忙于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备考、兼职、打工的时间和上课时间产生冲突时,大多数学生为图眼前的利益,毫不犹豫地选择逃课。
(三)家庭维度
1.传统思想的影响。在项目调研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部分家长表示,孩子寒窗苦读十几年,终于熬到了大学,家长认为学生可以适当的放松,更有家长表示孩子已经长大有自己的思想,他们能够逃课必然有自己的理由,家长对于学生逃课的不管不问态度更加助长了高校学生的“逃课风”。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等于找到了好工作,只要能拿到毕业证就无所谓,这种对于大学教育的错误认识导致家长和学生之间很少交流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而更多的谈论的是孩子的感情问题和学生的课外生活,家长对于孩子上大学之后心理上的放松是孩子进入大学之后对自己要求放松的一个主要原因。
2.家长和子女学习共同体的缺失。由于大学生和父母之间无法建立学习共同体,学生家长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上了大学之后学习的好坏就无关紧要,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家长更多的关注子女在大学期间的情感问题而缺乏对子女学习的关心。家长错误的认识导致子女在大学期间丧失学习的动力和目标,逃课就顺理成章。
3.家庭和学校教育共同体的缺失。学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学校拥有专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具有完整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然而家长教育方法陈旧,而且部分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教育重视不够,投资不够,认识不足。目前的高等教育过程中很少有老师能够主动联系家长将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反馈给家长,也鲜有家长联系高校老师询问子女的学习情况,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交流几乎为零。建立家校教育共同体模式是促进高等教育的必然途径,在家校共同体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具有一个统一的共识,那就是教育学生(子女)。在这种共识的驱动下,家长会把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反馈到学校,学校也会及时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并且帮助家长冲破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在家长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教育子女,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从而在源头上彻底遏止“逃课风”。
四、结论与建议
学生与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动形成教育的合力,是国际通行的一种认识和做法,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4]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在人才培养上要“树立系统培养的方针”,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针对陕西高校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应该构建高校教师与学生学习共同体、家长与学生成长共同体、家庭与学校教育共同体和学校与社会教育共同体模式,只有学生自身、学校、家长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意义上遏止逃课现状的发生,否则无论是采取扫二维码、刷脸等何种高科技技术,都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源头上遏止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发生。
1.改善高校教育和考试制度。高校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是大学生逃课风愈演愈烈的最主要原因,学校可以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体制,采取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宽进严出,使学生在上学期间可以根据个人特长和爱好选择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采取激励机制,鼓励老师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建议改变高校教师职称评定、职位晋升和报酬机制,在教师晋升的程序上应实行“一票否决制”,即教学质量不过关或出现教学事故者,当年不能晋升高一级职位、职称,取消其绩效奖励等。当然,作为学生,更应明确学习目标,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学校应该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助学方法,比如: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推行助学贷款并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尽可能减少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
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式,推广星级评价制度。高校是“会聚人才的高地”和“培养人才的基地”。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这个主体,必须发挥教师这个主导的作用,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高校将教师的课堂质量及授课方式纳入到教师考核之中,禁止上课对着课件照本宣科的现象发生;学校也应该应用新媒体开设教师授课星级评价制度,将学生对老师的上课质量评价划分为5、4、3、2和1星级,并在教师年终考核中对于高星级的教师进行表彰,改善高校课堂读死书的现象,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逐步缓解高校逃课现状。
3.加强专业认知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专业思想的稳定与否对于一个学生的大学生活乃至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应从新生一入校开始就有计划地开展这方面的教育。目前各高校开设多种专业,很多学生是高考录取结束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专业,因为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选择的是“同意调剂”,在我们调研过程中有很多同学表示,对自己所学专业不了解,不感兴趣,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不清楚。这就说明高校对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不够,这就导致很多同学不愿意去上课,他们觉得到了教室也不想听课,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所以他们选择逃课去看自己感兴趣的书,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4.构建高校与学生家长沟通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而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要素间应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目前的高校教育与家庭的联系几乎为零,只有学生在学校表现特别差或者出现很严重的问题时才会考虑联系学生家长,而家长也认为孩子上大学之后可以自己独当一面,家长也不会主动联系学校询问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这种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懈怠,认为没有人关注自己的成绩,学与不学没有任何影响,从而他们会选择逃课去干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