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逃课现象已经成为当前大部分大学生的公开化、正常化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逃课现状的调查,从学生自身维度、学校维度、家庭维度和社会维度分析了大学生逃课的原因,提出在教育共同体模式下解决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原因;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大学生的上课意识淡薄,自我管理能力欠佳,高校逃课屡禁不止。关于逃课,前苏联心理学家季亚钦科是这样定义的:“逃课是指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没有按照既定时间和地点去上课的一种旷课行为。”[1]据《21世纪人才报》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高校专业课逃课率在 20%左右,基础课的逃课率在 25% 以上,至于哲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则高达 50% 以上。[2]
我们知道,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讲授科学知识外,还要讲授做学问的方法、态度以及对学生进行精神启迪等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是教师多年经验的总结或研究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然而,许多学生却不顾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逃课。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有过逃课的经历,甚至出现了经常不上课的“高校逃课族”。这不仅影响到学生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想尽办法逃课呢?在学生逃课这一问题上老师和学校又该如何去开展工作?学生、老师、学校以及社会共同体的构建是我们研究的直接问题。
到目前为止,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尚缺乏全面深刻的分析和研究,因此,作者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和研究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研究方法 本文在综合大量逃课现象调查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针对有争
议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访问调查,分别针对学生、老师和家长来研究大学生在逃
项目资助:项目获得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410710103)资助。
作者简介:段少帅(1992—),男,陕西省凤翔县人,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硕士研究生。
课问题上的认识,从共同体构建的角度来解读大学生逃课现象,为解决大学生逃课现象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次共实际发放调查问卷6000份,回收问卷5864份,回收率为97.73%,剔除无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6.67%;调查的对象为陕西省境内的十二所高校,包括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安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培华学院、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宝鸡文理学院、渭南师范、商洛学院和陕西科技大学。同时我们也对学生家长和高校老师进行了座谈和问卷调查,其中针对家长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针对老师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 逃课原因多维度分析 通过对学生、学校和家长的调研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每个学校均由关于逃课的相关规章制度,而且82.6%的同学是清楚相关规章制度的;而在逃课问题上,对于逃课的认识仅有17%的人认为逃课是不对的,将近一半的同学认为有些课时可以逃的;逃课主要以每天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为主,而逃课之后主要以上网打游戏、在宿舍睡觉和参加社团活动为主;学生逃课主要是以老师不点名的课和思政、选修课为主,不逃课的同学中上课认真听讲的仅占到43%;25%以上的老师对于学生逃课的态度是不管不问,并且有50%以上的高校老师上课方式以读PPT为主,不受学生欢迎;绝大多数父母不清楚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对于逃课现象父母也是听之任之。
结合调研数据及访谈记录,我们分析新时期大学生逃课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维度
1.盲目抉择是大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对在校大学生的专业认知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高校学生专业并非自己选择的,而是服从学校调剂,很多学生在接到高校录取通知书之后才第一次听说自己的专业名称,高校学生对于专业认知不够。而且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刚入大学,还没有完成角色转换,非常迷茫,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大学的认知不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熟悉,他们发现大学和他们理想中的大学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所学专业与毕业生的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一部分学生就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体现在学习上就是开始有选择地学习,包括去自己喜欢的教师的课堂上课,钻研自认为有利于个人前途和发展的课程;或参加社会上各种短期培训班,以期学点实用技术;或为考研做准备,从而放弃了认为对自己未来影响不大的专业和课程;还有部分同学开始逃课上网、打游戏、睡觉等逃避现实中面临困难。
2.学习目的的功利性是逃课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大学生过于浮躁、太重视眼前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带着功利思想对待课堂,还有部分同学学习的动力完全来源于高额的奖学金。当然,大学生的急功近利其实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大学生也应该认识到逃课对自身的危害,避免急功近利,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3.意志力和自制力的缺乏是逃课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众心理最能影响那些自信心不强、特别在意别人评价的学生的行为方式。在大学时期,由于逆反心理的存在,那些敢于向传统挑战、不遵从常规的行为往往会受到学生的普遍羡慕。因此,一部分标新立异的学生以逃课、上网游戏等来表示他们的与众不同,与此同时也就带动了一部分同学逃课行为的发生。
(二)学校和社会维度
1.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教师授课方式不新颖。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有75%以上的同学对于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表示不太满意,高等教育在现在社会里面已经体现不出高等教育的优越性,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普及性教育,高校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没有接轨,导致高校学生只注重理论而忽视了实践。此外,高校课程设置太过于松散,导致大学生在校期间无所事事,久而久之就沉迷于网络世界而开始逃课。在调研过程中60%以上的同学表示高校课堂上有很多老师只是对着PPT照本宣科,同学上课提不起精神,与其听老师念,还不如自己在自习室看书。还有部分同学表示高校老师授课方式死板,课堂上不与学生互动,学生有疑问也得不到解答,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的心理。
2.教学管理松散不到位。教学管理既包括对学生的管理,也包括对教师的管理。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往往是制度齐全而执行不力。对于违反校规经常逃课的学生总体上比较宽容,只要不影响课堂纪律和正常的教学秩序,一般都不加予干涉或强行处理。在对教师的管理中,由于课堂教学质量难以量化,评定标准难以确定,所以教师报酬往往不与课堂教学质量挂钩,教师职称评定更多是与科研项目、著作和论文数量、级别及其获奖情况挂钩。对于课堂教学,只有量的标准,没有质的标准,导致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不够重视,缺乏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对学生逃课现象熟视无睹,只以完成工作量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