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信息社会,特别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空前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正在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面对全球性信息化浪潮,我国教育必须加快信息的步伐,采取积极有效地对策和措施。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女里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性发展。这一切在告诉人们,过去机考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正逐渐被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全新的教学模式所取代。在“人——机——人”的新型教育体系中,教师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认识信息技术的变革对教育现代化的影响并逐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处理、应用信息的战力,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承担起现代教育所富裕的重任。
一、教育信息化是网络哟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时代要求
信息社会是以知识信息为战略资源,依靠知识和智慧求生存、求发展的新时代。在信息社会里,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将更多的体现在创造、加工、处理和应用知识信息的效率和质量上。知识信息的掌握、创造和利用速度,将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成败,而知识信息的掌握、创造和使用,关键在于人才。要求他们不但要拥有善于采集加工各种知识信息,有效处理与应用知识的智慧和能力,而且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知识,具有开发、创造、利用和驾驭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的能力,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发达国家已经走在了教育信息化的前列。据报道,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二十世纪末已初步实现网络化。美国到1996年国际互联网联通的中小学校已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65%;美国大学有8%的课程利用了光盘教材,12%的课程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技术,15%的课程在教学中使用了计算机模拟和演练方法,25%的课程在教学中使用了电子邮件【E—mail】。日本政府近两年实现了一项在基础教育领域有重大影响的“100所中小学联网”的实验,有111所学校参加实验。该实验项目旨在使学生在全日本,乃至全世界范围惊醒广泛的信息交流,以增强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有创造性的、能适应21世纪激烈国际竞争的全新人才。
我国是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的国家,但近些年发展较快。教育部指出,面临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加快我国信息化的步伐,并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分三个层次推进信息化教育。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智庭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硬背看做一个过程,其结果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表现为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环境虚拟化。教育信息化可以达到省力化、机器化的效果,但它不是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机器引入教学的过程,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革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
二、教育信息化要求教育观念的转变,呼唤具有信息意识的教师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根本性变革,这场变革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为适应未来的教育,具有信息意识的教师成为社会的需要。
所谓具有信息意识的教师,并不是对传统教师的否定,而是对传统教师的超越,具有信息意识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1、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在信息社会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再是相对稳定的知识和经验,而是不断更新的信息知识。随着网络的扩展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未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吧学生培养成为“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善于将网上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备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作为信息化人才的塑造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包括崇高的信息道德和健康的信息心理。
2、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现是教学技术的信息化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运用。由于教学软件、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被大量运用,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提供了方便,同时灵活的教学方法则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形象、只管,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掌握使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技术,正确引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进行信息检索,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可以由高速智能和拟人化的计算机去做。教师职责和任务的这种变化,必须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3、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适应教学模式和教师关系的变化,能扮演新的角色,并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在Internet多媒体教育网络中的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既可以进行个别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意愿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传统化教学的“人——人”变成为“人——机——人”的关系,这种变化,要求教师的角色也要做相应转换,从教育者角色过渡到引导者角色,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应成为一位顾问,以为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意味着对教师的期望更高,要求更严。
三、教育信息化要求教育方式的转变,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育信息化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契机,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有教师观念支配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对学校教育的渗透与替代是一场革命性变革,教师要不断面对多变更新的知识信息,教师的职责将从传统的教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教师在信息化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呈现出指导型、科研型、学习型等多元特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将不再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新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应用现代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教师一次新的学习,因此自觉集成传统教育成分,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现代教育观念,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数字化生存逐步转化为自身工作、学习、生活基本方式的新型教师,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