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教学模式的一些思考
来源:互联网 sk009 | 周凤彩 甘肃省嘉峪关市迎宾路小学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第二.丰富的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通过知识信息的物化展示,激励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就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做为软件支持条件。所以要通过多种渠道建设CAI、VCD、录像带、投影片为一体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创设教学情境的需要。
“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第一促进自主策略
1.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2.精心设计训练,提供自主学习的方向。教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其所喜闻乐见的训练之中。
3.总结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策略性地学习。根据布鲁纳“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论,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把主动探求所获取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主动提炼升华为抽象的理性知识。教师除了以自己良好的教法向学生展示正确的学习过程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规律,提出改进措施。
第二参与互动策略
合作、协调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参与互动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环境,可以说是社会人际交往的一个缩影。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个体与群体的合作,师生与社会现实的共振,是教学环境交互作用的重要变量,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合作,就无法实现和谐的参与互动。
1.全员参与。根据明确的目标导向,按照自己的实际水平进行自我学习,使个体学习形成全员参与。教师以社会中的一员与学生广泛接触,并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形成一个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全之间连锁参与的互动局面。
2.差异参与。没有差异参与,就没有全员参与。参与的方式可不拘一格,对参与互动的评价因人而异、因问题而异。从而调动起不同类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3.建立互动学习环境。改变传统的“秧田式”布局,根据教学需要,或围成半圆型,或组成马蹄型,或前后座组成“O”型”,或全班围坐,使学生既能面对老师,又能面对同学,不仅通过言谈,而且通过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沟通信息,交流思想。
4.个群合作。目前的小学课堂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之间互动尚比较少,这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积极性以及集体教育力量的发挥。加强生生互动、促进群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实现互动延伸必须解决的“瓶颈”问题,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最直接且交互影响最显著的“小组学习”活动,从而更有效地扩大参与面。
5.人境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至关重要,而人与境之间的互动同样应该重视。因为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情境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动达到忘我境界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使情境成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土壤。
第三延伸拓展策略。
虽然就学校教育而言,有90%的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不过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学生通过有效学习获得的智能结构,必须融以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方可以保证智能的发展性和方向性。
1.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从哲学意义上看,“延伸”不仅表现了一种量的变化,更是一种质的突破。它蕴含着学习内在力量转换后新的学习能力的生成和积淀。
2.由培养智能向渗透情感“延伸”。对学生尊重和热爱,是现代教育的第一个原则。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会微妙的影响和改变其学习质量。由培养智能向渗透情感的延伸,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这种延伸愈真实,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会愈高,学生的发展也会愈全面。
3.各学科教学之间的自然延伸。各学科教学应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指导下,围绕总的教学目标,本着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打破各学科之间森严的壁垒,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自然地延伸拓展,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完整且相得益彰。
4.课内到课外的自然延伸。当今世界正处于信息骤增的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已从原有的书本逐步扩大到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甚至是计算机网络。因此,现代教育下的教学应突破课堂、学校的视野,通过作业的巧妙布置,使学生完成作业的足迹,从课堂走向自然、社会,从被动走向主动。利用现代化传媒,使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从相邻的座位之间扩充到电话乃至E—mail。通过组织相关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逐步从课本、练习册走向电视、电影、社会公益活动,从而使孩子们的眼光、心灵和空间更加广阔。
第四激励创新策略
1.在欣赏好奇中培养创新意识。好奇心是学习者对自己不了解的周围事物自觉集中注意力,并渴望把它弄清楚的心理倾向,对创造性学习有着动力源的作用。它既是人类重要的特性,也是创新学习不可缺少的“启电器”。现代教学应该学会欣赏学习者,特别是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孩子探索未知的浓厚兴趣,把教学从机械灌输“是什么”的过程转变为主动求索“为什么”的过程。
2.在悦纳想像中拓展创新空间。想像历来被看作是创新的孪生兄弟,爱因斯坦也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可见,现代教学要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所建树,就应悦纳学生自由的、甚至是不着边际的丰富想像。允许他们做“白日梦”、“说胡话”,让呆板的课本内容鲜活起来,从而使学习过程从感受已知的层面,拓展到想像未知的多维空间。
3.在倡导质疑中培植创新思维习惯。质疑问难是创新的前奏,学习是否有效,是否具有创造性,并不在于死读硬背了多少僵死的知识条款,而在于就其所学善于进行独创性思考与活用,能发现常人所不及的新方法、新思路。因此,教师应以民主的作风、平等的地位,摒弃师道尊严等陈旧观念,用赏识的心态倡导学生对自己“刁难”、“发问”,鼓励其大胆求新的学习行为,从而逐步培植起学生思而好学、敏而好问的思维习惯。
4.在善诱求异中形成创新能力。求异既是创新的有利手段,也是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善诱求异就是通过灵活多样的诱导途径强化学生不满足于书本所写,不盲从于老师所讲,不拘泥于惯用的求解方法,使学生在体验独创的喜悦中形成初步的创新能力。
5.在激励性评价中强化创新行为。就教学活动的评价功能而言,它既可以培养人,也可以扼杀人。是造就循规蹈矩的“驯服臣民”,还是培养锐意进取的“牛犊虎子”,往往与评价是否科学密切相关。因此教学评价应以肯定表扬为主,否定批评为辅,着力于学习者自身的纵向比较和闪光点的发掘,尤其对具有创造性的“星星之火”更应慷慨褒奖,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学质量产生质的飞跃。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