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才选拔制度、人生观、幸福观)、现行高考制度的指挥棒作用、人才观的标准、教育评价的单一与量化、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等等。要改变教育远离教育本质的现状,是任重道远的复杂工程。那么在教育内部首先应该改变的是什么?是紧密结合实践的理论研究和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我国的教育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形成了培养统一型人才的基本模式。使学生习惯于按常规办事,善长继承和模仿,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创新精神,不具备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探索一种崭新的能够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就愈发显得重要了。
实践证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依据、以课堂为阵地、以应试结果为评价标准的传统教学模式已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探索创建新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近几年来,根据新的人才观念、时代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实施了“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
一、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的思想准备
第一.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角色、学习环境、教学原则等方面提出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求知识,有利于能力形成的新观点,为创新教学结构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实践证明,构建崭新的教学模式,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在建构主义等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第二,强化一个角色——教师的主导
我国传统教育几千年来一直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教师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讲得好多,学生主动学习得少。电教媒体进入课堂之后,不但“口灌”而且采用了“电灌”,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出现了高分低能,因循守旧,不敢创新,也不会创新的现象。
由此看来,创新的关键是必须强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变“讲师”为“导师”。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
体现了五个方面:
1.引导,帮助学生确认和协调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经过自身努力,达到学习目标。
2.指导: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选择学习策略。
3.诱导,采用多种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动机、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4.辅导;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
5.教导:教师要以优秀的品质,完善的人格影响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健康的心理,符合时代精神的优秀品质。总之,教师不仅仅是给学生真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发现真理,探索真理。
第三.巩固一种地位——学生的主体
1.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学习是一个不断地同化新知识、形成新能力的复杂过程。学习者若不能将学习作为内在的渴求,不能从学习中获得使自身愉悦的情感体验,那么学习的持续性和高效性就会受到严峻的挑战。立足学生的自主发展,就是要尽量多的增加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参加学习,在学习中主动地探索知识以及获得摄取知识的方法,从而使其获得终身受用的基础学力和创新原动力。
2.立足于形成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单纯求知为目的,以培养“多识”的仓库型人才为目标的识记型学习已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知识骤增局面。现代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培养寻找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作为培养新世纪的人才的教学活动,不注重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开发与提高,显然是一种失职行为。
3.立足于学生素质发展的社会性与可持续性。
课堂教学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课堂是社会交往的一个窗口。当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改变着整个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着教学的含义。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不仅使传授新知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且也使课堂教学失去了往日独一无二的“垄断”特征。教学信息可来源于教材、教师和学生,但又不囿于这些,它既可以延伸到与之相关的知识资料、图片、画报、电影、电视和intenet等各种知识传播媒体,也可以延伸到与之相关的现实生活。学生是准备、正在和必将走向社会且具有潜质的人,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久的学习激情,在其一生中都起作用。而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和谐合作,则会给学生以积极向善的情感体验,从而为其走向未来,适应学习终身化奠定起坚实的基础。
平时,我们在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动作,学生的语言都被教师牢牢地控制着.根本不可能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根本就不可能培养创新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还学生的主体地位。解放学生的头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愿说,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能做。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课堂静听、静观的沉闷局面。在电教媒体的参与下,创设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主体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实现主体性发展。
陶行知先生一贯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认为,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场所。学生学习的社会性、终身性、可持续性决定了学习的途径不仅仅是课本、学校。学校的教学活动应广泛地伸展到自然、社会中去。同样,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观也应引进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根本的一条就是靠教育、靠人才。”江主席的这一思想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只是针对少数科技人员,只有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使全民族的创新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并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显示出来,构成强大的合力,进而形成传统,方可构建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精神源泉与物质力量,也才能适应未来科技革命和经济竞争的挑战,最终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我们在模式中提及的“创新”,正是对小学时期创新特征的正确认识,并着眼于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日后的创造性工作奠定基础。 二、探索创新模式的物质基础
第一.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品格的形成,视野的扩展,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时代,要充分利用空中资源,网上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课内、课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