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
来源:互联网 sk009 | 陈雪玲,苗新萍 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教育学;教育技术;技术;逻辑起点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20世纪20年代,视听教育传入我国,金陵大学首先在教育中使用幻灯片、电影片,并翻译外国音像教学资料,而后在国内推广。因为幻灯、电影、广播等均与“电”相关,而且“电器化”也是当时科技的最高体现,所以,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把运用视听媒体进行的教育命名为“电化教育”。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九十年代以来,甚至在名称上也发生了改变。
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以技术促进教育与学习的专门领域,其几次历史性转折一方面在于不断地引进新的思想与理念;另一方面,其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的物质基础在于科学发展而带来的技术创新不断地被引进教育领域。伊利曾经引用一句名言——“在我们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来说明教育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及其对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基本判断。在伊利眼里,教育技术领域是一个不断追新的领域,如新近崛起的建构主义新理论、互联网络新媒体、人工智能新技术、绩效技术新方法等等。
电化教育是利用“电化”开展的教育,因而它既有理论,也有实践,同时有其自身的目的和理念,其核心是(二度)开发、利用以“电力”、“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来促进教育,提高教育效率。因此,它具有历史阶段性。后又随科技发展增加了视听媒体以及计算机和网络的教育应用。
“教育技术”是改革开放以后才从美国引进的。 “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这个本质(或者说“质的规定性”)就是运用“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所不同的只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用技术的“类型”和技术应用的“模式”有所不同而已。“媒体”、“手段”及“系统方法”均可包含在广义的“技术”范畴之中。
传统的技术并不是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的逻辑起点,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是从电化教育开始的,我们要找的是学科发展的逻辑起点,是学科发展的历史,而不是教育技术的实践史。南国农先生作为我国电教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始终坚持教学媒体的研究和应用是电教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坚持把电教实验作为电教事业深入学科、深入教学、深入课堂的关键和生存、发展、壮大的基础。
我国老一辈的电化教育专家能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提出用“电化教育”这一术语来概括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实在是有高度智慧的创造——既能定位于教育,从而把定大方向,坚持姓“教”不姓“电”;又能准确反映那个时代“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本质特征(使用电力驱动的教学媒体);而且用语中国化,有民族特色。【6】尽管“电化”这个修饰语从今天来看,可能因为不能包括“智能形态技术”而使“电化教育”难以取代“教育技术”这一术语,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历史光辉(若是能采用“技术化教育”这一术语,似乎既能继承“电化教育”的原有特色,又能包容“教育技术”的全部内涵)。电化就是现代化的意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科技含量的视听工具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产生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空间。这是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历史事实。 作为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范畴为了体现上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必须包括“教育”活动和“运用技术”这两个核心概念, 这样, 我们就可以合乎逻辑地将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表述为“借助工业技术的教育”活动。
五、对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验证
现在,我们把“借助工业技术的教育”这个范畴用逻辑起点的五个规定性检验一下。第一,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应是这门学科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它可以用来说明或解释“视听教育”、说明或解释“多媒体组合教学”、以及“网络教育评价”......等等, 而它本身是无需说明的,一旦要对“借助工业技术的教育”进行说明,就要引入比“教育”和“技术”复杂得多的范畴或概念。如上所述,教育涉及“意识”与“身心发展”,技术涉及“物化”与“智能”, 这些都是比“借助技术的教育”更为复杂的范畴或概念,它可以用来解释或说明“多媒体教学法”、“基于WEB教学法”、“视听教学法”等等。而它本身简单明了具体,无须解释说明。(可见“借助工业技术的教育”符合逻辑起点的第1条规定性)。
第二,学科的逻辑起点应揭示这门学科研究对象的最本质规定并作为整个学科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这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胚芽中;由“借助工业技术的教育”可以派生出教育技术学的全部范畴与课程。例如由“借助工业技术的教育”的认知属性可以派生出“视觉教育”、“视听教育”、“多媒体教学”、“教育软件”、“网络教室”、“数字化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等范畴,以及“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网络教育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远程教育”等课程;由“借助技术的教育”的社会属性还可派生出“虚拟学校”、“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联盟”等范畴,以及“技术与未来教育”、“虚拟社区与终身教育”、“网络环境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教育信息化工程”、“教育技术的艺术性”、“技术哲学”、“教育技术哲学”等课程。也可派生出“多媒体教学法”、“视听教学法”、“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以及“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法)”可见,“借助工业技术的教育”确实是整个教育技术学科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实践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借助工业技术的教育”这个胚芽之中(可见“借助技术的教育”符合逻辑起点的第2条规定性)。
第三,逻辑起点应与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在历史上的起点相符合,即逻辑起点应与历史起点相同。逻辑起点同时也应该是该学科(是学科发展的历史)的历史起点;它是人们对教育技术学历史发展认识的起点。教育技术起源于视觉教育,人们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借助工业技术的产品幻灯机、投影机等呈现视觉影像辅助学习。同时,视觉教育使用了建立在教育心理学基础上新的教育方法。
另外,一些学者建议在这三条标准的基础上再追加两条:
一是学科的逻辑起点应与研究对象保持一致性(即逻辑起点的抽象性应受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的限制——既不可抽象不足,也不应抽象过度);就像生物学的最基本单位是细胞而不是化学元素一样,借助工业技术的教育是教育技术学的最基本的单位,不能再往前追溯。如果把原始人用树枝在地上画画当作教育技术的起源的话,那我们对这个开端范畴的度的把握就偏离了事实也不符合科学。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