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现有实训师资生产经验不足,无法进行外延性教学
学校现有实训教师38人,师资缺口较大,且多为青年教师,虽然其中50%的教师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技师以上学历的占66%,拥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占47%,但现有师资仍缺乏实际生产经验,工艺水平不高。
(五)学校现有设备与企业实际生产环境存在差异,不能满足工艺教学的具体需求
通过对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由46%的教师认为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存在的问题是“教学与社会需求结合程度不高”,我校在培养数控专业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具备普通车工的技术能力,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对切削用量、车工工艺、刀具原理、切削液使用有清楚地认识,为随后的数控车教学打下良好基础。这种教育模式在国内虽然处于先进水平,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学生在安排加工精度要求很高的轴类零件工艺时,不知道应该采用“一夹一顶”或两顶尖进行装夹和加工,在余留量时,不知道应该为后序的磨削加工留多余量,使零件加工失败,成为废品。再如,学生在进行车削加工零件时,由于不了解粗加工的后序工艺,导致热处理的预留余量过小,工件变形,成为废品。
(六)学生在学校中更多的是进行技能训练,缺乏对职业素质的培养
近几年,我们着重进行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仅限于理论、技能教学等方面,德育教育仍有缺陷。从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我们也发现,在80名调查对象中,59%的学生认为学校为帮助学生就业“应该开展多种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缺乏对企业生产氛围的感悟,毕业后缺少企业员工应具有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等品质。
三、立足实际,探寻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途径
在对我校现有情况进行调研后,我们要充分利用厂校资源优势,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案。
(一)解放思想,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模式,了解市场走向及学校存在问题,统一思想,转变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为企业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主体思想,继而为进一步实施教改方案提供基础。 通过多种渠道,深入学习先进办学理念。以开办讲座、观看录像、实地考察等形式组织三项专题教育活动,帮助教师转变观念,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三项专题辅导讲座主题内容:德国IHK模式学习、现代化企业人才需求、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召开专题研讨会,动员广大师生员工为教学改革献计献策。以向实训中心骨干教师、学生代表及工厂职工代表下发问卷的形式,收集师生员工对教育改革的意见建议,并组织召开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动员教职员工为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出谋划策。 (二)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充分利用
学校附属工厂——天津市第五机床厂作为通过国家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老厂,其人员、设备、场地、企业氛围正可以满足学校实训教学的需要。通过统筹规划,以实现现有资源使用的最大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开展专题培训,一对一提高工厂教辅教学管理质量。利用寒暑假时间,对工厂适合从事教学辅讲的人员统一进行教育教学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育教学规范、师德师风建设、班主任管理等方面(具体教学安排见表2)。并请富有经验的教师与工厂教辅结成“一帮一对子”,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全面提高工厂教辅教学管理能力。 表2:工厂教辅人员培训计划 培训形式
课时安排
培训内容 理论讲解 观看录像 专题讲座 具体实践 实训教学规范 8 4 一年 师德师风建设 8 4 4 班主任管理 8 4 4 合计 24 8 12 理论合计44学时 发挥工厂优势,提高教师工艺生产水平。将实训教师,特别是新上岗的青年教师放入工厂参与生产,通过亲自制作产品,是青年教工在提升业务能力水平的同时,增长经验,培养工艺生产意识,切实提高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完善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针对工厂教辅人员特点,修订、完善原有教学管理办法,做到教有所依,教有所循;完善现有分配制度,对进行产教结合的教师、职工进行鼓励;建立学生产训结合管理体系,形成规范的规章制度,鼓励学生进行产训结合训练,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保证。 (三)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深入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在模块化教学的基础上,修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的工艺能力,以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例如,数控车专业,在原有车工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钳工、铣工、刨工、磨工、镗工、电加工机床等拓展技能训练。
(四)加强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就业,离开企业,职业教育也就失去了根基与生命。而校企合作的原动力,必须是来自校企双方。只有更加深入拓宽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扩大与企业的交流与互动,从理念、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使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向广度、深度全方位拓展。在确定培养目标和进行课程开发时,保持校企之间沟通交流。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有效化解教学方式、方法的个性化与职业教育的高成本(耗材、设备、技术)之间的矛盾。一是要坚持专业瞄准产业、人才瞄准需求、办学瞄准市场,着力扩大社会培训,搞好职业院校与各类企业的需求对接。二是学校在加强自身内涵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订单式培养”、“办学入企、引校入厂”的办学机制,扩大与企业的交流与互动,在确定培养目标和进行课程开发时,保持校企之间沟通交流。三是在政府主导下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来,学习立足滨海新区,积极开设发展开发区热门专业,和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与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既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创造了有利条件,继而方便了学生就业,又为企业培养出了出校门即可上岗的高素质技术工人,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
(六)加强适应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要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就需要足够且能胜任的“双师型”教师做后盾,学校重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求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在取得教师技术职务的同时鼓励他们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或专业技能鉴定,取得其他专业技术职务。二是鼓励专业教师脱产或半脱产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与企业合作和项目开发等方式,积极进行技术方面的开发与服务,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促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服务、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人才转变,三是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四是制定奖惩办法、促进教师向“双师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