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职业教育基本原理为指导,在借鉴国内外职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新成果的基础上,对如何紧跟区域经济调整步伐,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能力本位教育,适应市场的需要,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 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 问题及原因 途径
[作者简介] 张瑜(1981-),男,甘肃陇南人,中职硕士在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附属技师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部)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及机电一体化技术。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和措施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全过程,着力提高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职业院校我们更应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内涵,宣扬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教师、设备、场地等资源,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能力本位教育,实现规模、效益协调发展,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附属技师学院在借鉴国内外职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新成果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把“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取得的了一定成绩。
一、国内外复合人才培养案例
(一)德国IHK教学模式
IHK是德国萨克森州莱比锡工商协会的简称,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和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享誉全球。职业教育中的IHK证书,宛如普通教育中的麻省理工大学的学历证书,而以此考核标准制定的教学模式就是IHK模式。
IHK教学模式将教学活动分为“领域”和“模块”两个部分,按双元制的模式,学生每周三天半在企业培训,另外一天半在职校接受“领域”的学习。学生在培训企业的学习内容和在学校的要相互衔接。企业按国家框架培训计划制定出企业培训计划。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企业实习时所学的内容要纳入到最后的毕业考试。IHK模式更注重对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培养,以金属切削工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要进行车工、铣工等专业技能培训外,还需要进行钳工、电工、液压与气动、自动控制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学习。
我们观摩了机电一体化学生IHK证书的考核过程。考官要求学生在三天内完成冷库温控机构的设计,任务要求是该机构可以在冷库温度过高时,通过温度传感器产生信号,启动制冷装置,温度过低时,可以通过机械装置打开排风通气系统,使冷库温度保持在15。C左右。学生要按照具体要求,独立完成图纸的设计、标准件的采购、非标零件的加工、零部件的装配与调试等工艺过程。在考核过程中,考官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全程考评,课题件不再是评分的唯一标准,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成为考核主体。与我国传统职业教育培养出的技术人员相比,IHK学员属于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更受企业的欢迎。
(二)台湾培训中心教学模式
台湾教学培训理念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例如,数控车专业的学生先要进行钳工、铣工、刨工、磨工、电工、热处理等各160学时的拓展技能训练,随后进行普车技能训练,最后完成数控车的技能培训。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机械加工工艺能力,为学生步入企业,尽快适应现代企业的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天津空客招聘考核模式
空客公司招聘不仅考核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更侧重于考核学生完成任务的各个环节,任务难度不高,但过程考核严格,具体到对图纸、工量具的摆放、使用,元器件的选择、测试,操作过程是否规范,工艺安排是否合理,任务完成后工位的整理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这次招聘考核过程是市场对技能人才职业素养、技能水平的综合考核的具体表现,也是企业需求的趋势,值得我们深思。
二、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探析
通过了解企业及和参与应聘学生座谈等形式,我们发现在现阶段各大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总体的评价是好的,但是在深入调研中笔者也发现有70%的企业认为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企业需要熟悉相关工种的复合型人才,但实际培养技术能力较为单一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程度的逐渐提升,复合型人才,即一专多能型人才是今后的用人趋势,将持续保持热销态势。究其原因:
1.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迫使企业提升了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2.新兴职业也要求人才能够将不同的学科综合在一起,具备复合能力;
3.随着企业产品结构和专业特色改革和创新,也急需“全能人才”的支撑;
4.民营中、小企业的不断涌现和发展,必然要招贤纳士,但受招聘及用人成本的限制,现阶段不可能大量招募人才。
但是通过调研,认为职业院校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最主要原因为“技能单一”的企业有30%,55%的企业对人才有“知识面广,一专多能”要求。在与毕业生的座谈中我们也发现,许多学生落聘并不是因为专业技能不强,更多的原因是技能单一,学生无法胜任复合性较强的岗位。这就暴露出学校有教学模式的弊端,即重单一技能培训,轻复合工艺教学。学生只专注于本工种技能训练,对其他相关工种技能及工艺知识却知之甚少。
(二)企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员工,但职业素质教育上仍有缺陷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对“职业道德”及“工作态度”的需求已经超过“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跃升成为遴选人才的首要标准(见表1)。
表1:企业聘用人才最先考虑的因素统计表 项目 职业道德 团队意识 工作态度 创新能力 适应能力 沟通能力 文化基础 专业知识 基本技能 完成任务 百分比 80% 75% 80% 40% 50% 15% 15% 55% 55% 25% 一位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向笔者道出了原委:“我们很需要技能型人才,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企业聘用人才注重人才基本素养。这样的人即使文化基础差一点,企业都愿意聘用。”但是反观我们的实际情况,虽然我们进行了德育教学改革,但是欠缺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在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我们的素质教育仍需改进。
(三)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教学模式单一
学校始终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即使在实训教学中推广模块化教学,也只是将某一种技能知识、技能讲解、训练切割成块,在易于学生理解的同时,模块与模块间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对某一工种有所了解,但缺乏对各学科融会贯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