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实践、认识和逻辑科学,原始创新成果,获得存在权利,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提出新成果的根据,实践、观察、实验探索的结论,必须可靠,必须经受否证考验;2、新成果同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已被实践证明的原有知识体系,尤其是与新成果有关联的原有知识体系,如共振在条件具备时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等等,能合乎逻辑地联系起来,不被过滤、排除。若这两个条件成立,那么原始创新就能获得存在的权利。脑信息电波共振具备这两个条件,故有获得存在的权利。
脑信息电波共振现象和规律——认知规律,都是客观的存在。伴随人类进化,在几百万年前就存在,过去只是未认识,处于盲目状态。黄修雄通过脑功能科学实验探究,只是发现了脑信息电波共振现象和规律。脑信息电波共振和机械学、声学、电学、光学中的共振一样,共振两因素的作用都是相互的、平等的。正如马克思揭示的,双方总是不可分割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所以脑信息电波共振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观的;脑信息电波共振是运用科学实验手段,进行相关认知的脑功能实验,根据实验的科学事实,揭开脑信息电波共振现象和规律,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是主张教育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水平进行教育实践。是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脑信息电波共振两因素是相互的、平等的。从宏观看,在教育实践中师生地位应是平等的,教学关系应是民主的。只有师生平等、民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才能学思结合,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才能形成优质共振源,才会出现好奇心、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快乐学习,师生素质才会共同不断提高,才会出创新人才。所以师生双方相互作用、平等、民主,三个条件是实现脑信息电波共振和出创新人才的前提条件,是考核、评价的可操作指标,是一个单位(学校、班级、教研组……)绩效奖惩的要素。
素质定义是什么?现在尚未共识,流行的关于素质的说法,都不是定义,只是对素质的观点,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做法。定义是概念本质联系的高度抽象(概括),是客观、永恒发展的正确反映。素质定义需要专题研讨,以求共识。为抛砖引玉,黄修雄2005年提出:人的素质,是人在能量转换中,生理、心理结构的性能,用效率量度,近似的由成果率表示。详见黄修雄《教育科学基础理论与实用示例》一书·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4·P31,《人的素质和素质教育》一文论述。
同一元素碳(C),片状结构是石墨、是滑润济;晶格结构,是金刚石,可以割玻璃,性能大相径庭。同样道理,德、智、体、美,由于结构不同,表现出性能差别甚大。有人可以发展为劳模、科学家、英雄、伟人……,有人平淡无奇,有人却沦为社会渣滓。结构不可忽视。生理、心理结构性能(素质)是可以调控的,方法是运用脑信息电波共振和认知规律,调控优质共振源生成,力避劣质共振源生成;在教法上,大力加强形象思维培养,注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运用。
上述理念是作者四十年在中学第一线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科研的总结,是行之有效的成果。作者首次教改短文《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发表于中国物理学会编辑的“物理通报”1957年10月号,至今已53年了,对如何培养形象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仍有示范参考价值。1988年7月16日,黄修雄曾在福建省中学物理教法研讨会第十三次会议上,作“必须重视形象思维培养”的大会交流发言。与会者反映良好。
黄修雄认为:不利用脑信息电波共振和认知规律,不重视形象思维培养,不注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应用,仍是当前各学科教改的误区。必须引起广泛重视。关于形象思维问题详见:黄修雄·《教育科学基础理论与实用示例》一书·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4·P9,《创新需要形象思维》一文论述。
人的素质是人的总系统的性能。总系统性能不等于子系统性能的加总。用较精细的百分制考核评价,不能反映人的素质水平。素质是一个内涵丰富、确定,外延宽大、模糊的概念。用较精细的尺(百分制)度量,得到的结果仍是有效数字。例如,我国人口13亿,是有效数字。有人却因昨夜邻居生一个小孩,力争用13亿零1人表示。喋喋不休地辩称13亿零1人比13亿符合实际。这是没有意义的。素质测量用较粗约的等级制就够了,没有必要用百分制。用百分制,只有替“评比”提供虚假数据,骗使被评者离开素质目的,跟着考分、评比跑。
考分可以做为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绝不是目的。考分不等于素质。把考分与教育目的或人的素质等同起来,争高分争“状元”评比发奖金,是错误的。用手段代替目的,转移目的实现,严重压抑创新精神的形成、阻碍创新人才的成长,极具欺骗性,危害极大,必须坚决纠正。
社会上有一句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形成优质共振源的视角审视是对的。问题在于向哪个目标起跑。如果向形成劣质共振源方向起跑,越跑离正确目标越远,越跑输得越惨。作为领跑者(教师)和家长不可不慎。
三、
前述“教育中介转化地位”原理的产生与我国长期的社会封建思想残留有关,与西方哲学思潮渗透侵害有关。为了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在教育理论上推陈出新,使理论发挥先导和基础作用。
黄修雄根据40年第一线教育、教学实践、观察和自己设计的用声、光信号直接输入人脑,作脑功能探究实验和脑信息电波共振实验,发现脑信息电波共振现象和认知规律,于2000年写成论文,几次公开发表,吸收有关专家学者意见后,几经修正,于2008年5月完稿,题为《脑信息电波共振》。其论文解开了世界难题——人是怎样认知的,使认知有规律可循,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国内外同行专家公认。2005年8月,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胡敬炉博士审读后表示:“能自圆其说。” 2009年2月,被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核心期刊《中华医学临床》杂志(2009年2月号)刊物引用,全文刊出。2009年11月,论文作为教科研成果,在“全国创新杯科技论文大赛评选”中,根据《国家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最新精神,经中国教育学会等单位评选,获得一等奖,证书号20091104016,全文发表在《教育学文摘》杂志总92期。除此,《脑信息电波共振》论文还获得十多家国家级单位选用、出版。如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编辑部,2008年10月,将《脑信息电波共振》肯定为“在理论实践探索中取得优秀成果”,正式收录入《求是先锋——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丛书中(P374~380)。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