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具有先导、基础作用
黄修雄
理论的作用,好比旅游团的导游、高楼大厦的基础。导游出问题,影响可想而知,不重视基础,恶果显而易见。基础垮塌,山崩地裂,绝不是危言耸听。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2010年)讲话重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据此,我们要联系实际地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文就是这种思想主导下写成的。
一、
叶立群教授主编的、王道俊、扈中平著的,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4出版发行的《教育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书中写道:“教育学原理的研究似乎可以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矛盾为其逻辑起点”,“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充当着中介转化地位”,因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在教育内部更直接地体现为代表社会发展方向和水平的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这样,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就转化为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得出“教育的两个最基本的关系和两个最一般的规律:一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和教育必须适应与促进人的发展;二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教育必须适应与促进社会的发展”(原理P1、11)
为说明方便,把上述原理叫做“教育中介转化地位”原理,该原理多年来实际指导着我国教育的全部工作,影响很大很深。现把它的弊端分析于下:
《原理》在分析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后,认定二者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按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观,对立统一是辩证的矛盾,矛盾的两个因素是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同时存在于同一过程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二者交错点是实践。恩格斯指出:“所有的两极对立,总是决定于相互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相互联系,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对立之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第494页)。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正确地认识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就是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如果在对立中看不到同一,或在同一中看不到对立,便是形而上学。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所有流派攻击马克思主义,都是先把辩证的矛盾分割成孤立的两部分对立,然后用二元对立,非此即彼,亦此亦彼,互相攻忤等言词加以评击。鉴别原则:主要看,矛盾的两因素是否同时存在于同一过程中。如果不满足这个条件,就不是辩证的矛盾,就不能成为发展的内力,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原义。
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P17)。列宁认为:主体和客体、精神和物质的“交错点==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列宁全集 第38卷P310)。毛泽东把实践简要地表述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P445)。这些论述都是从物质和精神、客观和主观的辩证关系中作出关于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实践概念之所以不科学,就在于它们割裂了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前者忽视了主观能动的方面,后者脱离客观而抽象地发展了主观的、能动的方面。
《原理》主张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用“教育”作中介,并指明“教育代表社会发展方向和水平”,用“教育”做中介之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在教育内部更直接地体现为代表社会发展方向和水平的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这样,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就转化为教育的内部矛盾,即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发展之间的矛盾。”
《原理》所述,表明“教育”是作为名词使用。用名词的“教育”替代动词的“实践”做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矛盾的中介,使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对立同一关系分割成既看不到对立,也看不到同一的两个部分。经“教育中介转化地位”变换转化之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二者矛盾,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对立统一观,使《原理》纳入形而上学唯心的西方哲学思潮的范畴。
《原理》把名词的“教育”充当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中介之后,得出“教育的两个最基本的关系和两个最一般的规律:一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和教育必须适应与促进人的发展;二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教育必须适应与促进社会的发展。”这里,规律一词,发生概念错位。教育是上层建筑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教育是通过制订教育计划、教育方案等主观的行为进行,计划、方案因人而异,因地不同,也可能发生不适应或阻碍发展的作用。规律是反映客观事物间本质联系,不依主观改变,规律具有客观性、重复性、稳定性等特点。“促进”、“适应”行为不具有规律特点,是人主观能动的行为,不是客观规律。《原理》用主观的能动行为做客观规律,混淆了物质第一性和精神第二性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使读者产生认识混乱。由于“促进”、“适应”是主观能动性行为,《原理》把它作为最一般规律,当然显得别扭。难怪连《原理》作者自己都感到不安,发出感叹:“同一事物是否会有两个基本规律?”(原理P69)。
根据我国宪法序言,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第24条,国家在人民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可见,社会发展方向和水平由生产力发展方向和水平决定。社会发展方向和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方向和水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会等同,社会发展方向和水平应适合生产力发展方向和水平,也可能阻碍生产力发展方向和水平,但阻碍不了,最终要受生产力发展冲破。所以说教育代表社会发展方向和水平是不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由于《原理》主张“教育代表社会发展方向和水平”背离了代表先进生产力,主张用名词意义的“教育”替换动词意义的实践做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中介,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观,主张同一个教育有两个最一般的规律,把主观能动与客观规律混在一起,使《原理》成为主观行为的依据,忽视客观规律,无限扩大主观能动的作用,导致论资排辈、搞智育第一、素质标准用人做尺度失去客观依据,许多老大难问题不但不能解决,反而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