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说:“教育中介转化地位”有三大弊端:1、违背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观,违背科学发展观,违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缺乏科学实验事实根据,靠冥思苦想提出;3、指导教育工作十几年,实践表明不但没有纠正老、大、难问题,如学生负担过重、体质下降、知识面狭窄、创新人才成长滞后等,反而严重加剧。
“教育中介转化地位”原理是纠正的时候了。在教育工作者思想深层处,消除其思想影响,需花很大力气,不可轻视。这个思想不消除,贯彻《教育规划纲要》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
二、
教育过程是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由客观事物发出的光或反射出的光进入人眼睛,经视网膜转换成生物电,形成带有信息变化的电磁场;或由客观事物发出的声音进入耳朵,经耳膜等转换成生物电,形成随信息变化的电磁场。二者电磁场都是波动,都是物质,区别主要在于频率不同。
这些带有信息变化的电磁波经神经传到由脑细胞和细胞外边歼维(轴突、树突)组成的神经元回路,当信息电波的频率与神经元回路固有频率等同的就使回路产生振动最强,获得能量最大(频率不等同的,被抑制),这种现象叫共振。共振时引起回路中生物大分子RNA中粒子能态变化。粒子能态变化的遗留就是记忆,随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变化和发展,反映到人脑形成意识、知识、知识联系……这就是认知过程。把这个过程叫做“脑信息电波共振”。
光信号、声信号、声光联系信号输入人脑的实验,以及声、光信号输入人脑的脑信息电波共振实验都有三个特点:1、都有任意多次的重复出现;2、实验过程始终保持对象功能的原型不变;3、都不受无关变量(年龄、性别、种族、信仰、文化)影响。这三个条件是判断实验成果正确的客观标准。三个条件能同时满足成立,就充分表明实验结果是可靠的、真实的,是客观规律。据此,由四个实验得出以下认知规律:
(1)人脑自己不会创造出知识和知识联系。人脑中的知识和知识联系是外界事物存在、变化和发展的反映,是带有信息的脑电波与神经元回路共振,引起神经元回路变化的遗留。知识和知识联系具有独立性,互不影响,但可以叠加或分解。
(2)人脑中知识的鉴别、迁移、理解、联系、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和创新的前提都是“共振”,必要条件是合适的“指令”,过程是在指令作用下脑内不同层次神经元回路的活动。信息电波首次输入,与神经元回路产生共振和贮存;非首次输入,产生共振和引发神经元回路不同层次活动;或共振、变化、贮存、活动几个环节同时进行。思维活动过程,是信息波的传输、分解、叠加和联系的过程。
(3)人脑中高品质的“共振源”,是事物、语言、文字(包括图、表等)三者互相联系、互相“翻译”(不是孤立的、残缺的)的存贮。“共振源”来自实践和社会环境,来自自然现象和科学实验,学生“共振源”主要来自各学科的基础知识。
(4)教育、自然、社会、自我的“指令”,只有适合脑中的知识状况,才有文字(包括图、表等)、语言、行为的知识应用输出。
(5)人脑中贮存的知识和知识联系的“共振源”的质量、数量、品质是高能力、高智力的充要条件。在教学活动中,优化教学活动,形成高品质共振源,是提高能力、智力的关键。
(6)教学重心应由传授(获得)知识转移到激发脑各层次神经回路活动(应用)上来。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必须紧密结合、和谐配合,双向同时进行,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讲练结合。
认知规律的核心内容是脑信息电波共振。脑信息电波共振是人脑小宇宙与外界大宇宙联系的桥梁,无时不有,无处不存在。认知规律回答了人对客观世界为什么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和认识是怎样发展的。认知规律表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构建优质“共振源”,典型示范、舆论导向、文化工作、教育工作、考核评价标准……极其重要。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共振”可以产生最佳效益,也可以摧毁已有设施。关键在“指令”引导。要遵从认知规律,趋利避害,做到主观神经元回路与客观外来信息电波共振(谐振),构成优质“共振源”,力避劣质“共振源”生成,实现又好又快和谐发展。认知规律还表明,脑科学、认知科学、哲学、教育学、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是有机的交叉融合在一起的,不可机械地把它们分割、孤立开来。否则,不利于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
根据认知规律,要又好又快地培养青少年成才,必须从娃娃开始构建优质的共振源,避免劣质共振源充塞头脑。要构建创新型社会,必须构建创新型社会环境,即社会的语言环境、文字环境和事物环境,三者要和谐联系、优质联系,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优质的共振源。
有同志问,“脑信息电波共振和认知规律”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是否真实、可靠、有效?
我是根据40年第一线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观察和通过自己设计的用声、光信息信号直接输入人脑作脑功能探究实验和用声光信息信号直接输入人脑,作脑信息电波共振验证实验为科学依据提出来的。用四个实验支撑一个新概念脑信息电波共振和认知规律。实验结果是最可靠的根据。
对实验结果,靠主观意识(知识),用思辨是推翻不了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实验,是实践的范畴。当主观意识与科学实验不相符合时,应放弃主观意识,承认实验科学结论;要否定实验结论,必须通过新的实验来否证。这是推动科学发展应该具备的基本科研素质。对科研成果,如果不以科学实验结果做判据,而用主观意识做判据,主观意识特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必导致不敢认证,又不能否证,左右两难,只好托词推诿了却。没有正确判据,创新从何谈起?值得深思!
是否真实、可靠、有效?应由论文是否反映客观规律决定。论文由论据、论证、论点三大要素构成。客观规律,具有稳定性、重复性特征。《脑信息电波共振》论文论述的四个实验(论据)都是真实的、可靠的,无论做多少次,都具有重复性、稳定性特征。论证(见论文叙述)是合乎逻辑的。所以论点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用论点(脑信息电波共振)又能解释许多过去无法解释的已知事实(见论文假说),再次证明论点是反映客观规律的。按客观规律(认知规律)行事,当然是可靠的、有效的。
同一个脑信息电波共振新概念,为什么有的同志认为是优秀的理论成果,有的同志却说“看不准”,原因就是没有亲自动手做实验,没有接受实验检验,还是用主观想象做判据。没有正确的判断标准,就会真假难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用实验结果做判据的共识,评审理论创新就变得简单、具体、可操作。脑信息电波共振和认知规律,是否真实、可靠、有效,是否有重复性、稳定性,科学实验是最好的回答,请依照黄修雄论文《脑信息电波共振》提供的实验程序,自己动手做实验吧,实验能给你正确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