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于何时?情况如何?学生回答: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兴起的刺激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在沿海地区创办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业企业。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了。
通过引导,学生较全面完整地回答了问题所涉及的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
(5)如何看待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学生回答: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的,相反,中国资本主义的每一步发展,都遭到侵华势力的压迫和排挤。
从这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思考,依据史实分析归纳,形成正确结论,他们的判断力、想象力得到了发展,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知识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从问题实际情景中自我体验和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通过各种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传授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但也可导致学生依赖性增强,不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因而有必要让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并动手实践。瑞士教育家皮亚杰指出:“教师的任务应该是一个良好的辅导者,激起学生的首创性和探索性。”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告诫:“在学校……讲堂功课固然重要;自动学习,随时注意发现求学的门径和学问的兴趣,更为要紧。”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历史问题,并将结果动手写出来,是历史思维的最终结果,也是衡量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高低的主要尺度。在这点上教师无法包办代替。因此教师应开放课堂,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节时,教师布置了两个思考题:(1)英国为什么要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2)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而后回答。有的学生将战前中国和世界的状况对比,认为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工业革命生产发达,而中国处于封建统治末期,危机四伏,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国家惯于侵略和掠夺,是其本性”的认识;有的学生从中国落后的原因分析中,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有的学生从战争进程中看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战争中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有的学生认识到除了政治腐败外,经济技术落后、军事指挥失误等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些认识问题的角度虽不同,观点也不尽一致,但是学生各抒己见,据理力争,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学生主动性激发起来了,其创造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一些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问题或需要对较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和历史结论进行分析、阐释和论证时,往往用自己的劳动代替了学生的实践,生怕学生驾驭不了,解决不好。我在教学中,常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尤其是遇到复杂历史问题时,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如学习“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时,有一问题:“同在帝国主义时代,为什么中国辛亥革命失败了,而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却胜利了?”此题难度较大,能力要求高,即使经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要答好,仍有相当困难。我先不作具体说明,而让学生独立思考、作答。从收上来的作业看,有的学生能从中土两国革命的过程、特点、失败(胜利)原因中去分析、总结和对比,寻找不同点,这样思考问题的思路就很对;有的学生通过一些具体史实论证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强调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不敢坚决彻底反帝反封建,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进行革命,这种论证问题的方法就较恰当;有的学生对比凯末尔和孙中山对待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分析后认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革命中表现出软弱和妥协性,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而土耳其凯末尔党人能代表人民利益,自始至终依靠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可见,凯末尔党人是土耳其革命能取得胜利的核心。”这种认识就很有道理,语言表述也有功底。这些“闪光点”虽不集中出现在某一学生身上,但它来自学生的独立思考,是他们亲身实践的结果。“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还要好些”(罗曼·罗兰语)。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尝到了劳动的甜果,就更有意义了。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以往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强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科书上的各种原理,并据此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要求虽是合理的、必要的,但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想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架内或是自己苦心撰写的教案内,不允许学生越雷池一步,无疑是不利于学生发展创造力的。如何使学生既能认真学好前人的知识,又不受其拘束,敢于另辟蹊径且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而历史教材也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契机。
众所周知,历史最重要的特点是过往性,这种特点决定了历史无法重演。人们只能根据当时留下的众多材料来演绎历史,故而对历史的阐释无疑带有后人的主观色彩。而这一特点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广阔空间。因此,教师在讲课中可提供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某些情景、后人对事件的阐释、讲述的材料,让学生充当某事件的主角,就面临的问题提出处置或应对措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我在讲《抗美援朝》时,首先给学生介绍了近年国内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是否必要”的争论及观点,最后设置了如下问题:
(1)、请你以当时美国总统的身份说说你参与朝鲜战争的理由。
(2)、朝鲜战争发生后,美国援助南朝鲜(现称韩国)进攻北朝鲜(现称朝鲜)并轰炸我国东北地区,请以当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身份拟定一份表明中国严正立场和态度的声明。
(3)、近年国内出现了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是否必要”的争论,请你以当时中国政府领导人的身份表明你所持的态度及理由。
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充当这一事件的直接当事人解决上述问题,结果不少学生都能依据当时的背景材料和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提出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可见,这种情景设置,既有利于学生深刻地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拓展其思维空间,做到标新立异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研究与反思
在问题解决的教学实施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而且很多和课堂的教学内容并没有联系。倘若这时候教师只是为教学而教,不做任何的回应,这可能会使学生失去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这时候,教师不应该回避这些问题,而要做出适当的评价。课堂中要引导学生自由提问,学生想到的任何问题都是允许的,世界上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