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李红
摘要:历史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过往性,这种特点决定了历史无法重演,也给整个历史教学提供了许多可供探索的问题空间。因而,历史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由此从问题情景 的创设和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两方面入手,实践与探索问题解决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问题情景;历史课堂;发散思维;创造力
传统的历史教学过分强调历史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注重以传授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核心,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影响了学生历史科学素养的形成。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这一理念与问题解决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问题解决要求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独立提出探索性及求证性问题,形成多向思维的意识,寻找在不同条件下的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索可能出现的多种答案。因此,问题解决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也符合历史新课程理念。
二、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施过程
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施步骤分为: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理恰当的历史问题情景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关键,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核心。
(一)、创设合理恰当的问题情景
1、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
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现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会引起学习者的极大兴趣,必然产生学习动机。教学中注重历史和现实的互动,使学生在历史中吸取教训,在现实中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达到读史鉴今的目的。
历史与现实是密不可分的,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知古鉴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历史课程)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且“通过历史更好的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即利用所学历史知识,认识当代面临的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时代感。
例如:每年春季的北方沙尘天气最令国人头痛,而沙尘的强度和流程影响的范围破坏性逐年加大,2006年4月16日晚到17日早的一夜之间30万吨黄沙洒向北京城。北京市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张明英表示,经预算,北京市降尘每平方米20g。空气质量属最严重的五级重度污染。这触目惊心的一幕令国人惊骇反思,为什么?源头在哪?如何根治?为此我在讲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变化的基础上挖掘其深刻原因之一:气候和环境因素。学生列举历朝历代破坏草原的历程导致了今天的沙尘肆虐,从历史上的教训来看,学生为之痛惜和惊恐:实际上中国古代森林草原丰盛,春秋战国以前华北西北景色葱郁,气候温和,自然环境优美。从秦汉时期开始,草原逐渐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平衡逐渐失衡,草原荒漠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时至今日,我国草原呈快速消失之势。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现实分析草原荒漠化的影响及如何解决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结合实际联系历史得出,目前草原已进入一个环境、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的不可持续性发展阶段。草原旱灾、雪灾和沙尘暴等灾害十分频繁,所以北京一夜之间30万吨沙尘的到来就不足为奇了。对如何恢复草原的往日生机作一个小型课后的课题研究。
2、强化联系,创设矛盾式的问题情景
教师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式的问题情景。这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例如: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疯狂屠杀犹太人的历史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早已经历理性启蒙的20世纪,纳粹屠犹还会大行其道,酿成犹太史上的最大惨剧呢?学生结合历史列举许多原因。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类似现实问题做深刻剖析,同学们指出在印尼发生的排华暴乱;在所罗门发生袭击华侨事件;在美国发生的白种人欺辱其他肤色人种的闹剧等等,并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民族偏见并没有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自行消失,而这种偏见如果被意识形态化,或在特定的时期经过极端分子的煽动而上升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便可能酿成可怕的惨剧,对世界和谐造成冲击和破坏。就此有的同学还提出解决方案:“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应成为理想的国际关系准则,更是一国范围内比较理想的民族关系准则。
3、巧设悬念,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景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中处理教材内容的难点问题时,我们或将难点分开讲解,或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思考回答,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节中,“有人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一思考题,书中只是讲了些历史事实,没有较强的语言概括能力和一定的历史理论基础就不能答出来。我便以此为突破口,将题目分解成几个方面,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回答:
(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什么情况下?发展态势怎样?学生回答: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基础上,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并有缓慢发展。但在清初,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2)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有什么特点?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回答: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朝闭关锁国大门,从此,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侵略中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掠取了大量权益,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打断了中国社会独立缓慢地发展资本主义的进程,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3)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其结果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和同外国侵略者打交道过程中出现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其结果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就是证明。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