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生动而有效的学习情境是有效课堂的关键
“有效”的学习情境应该指情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如增力剂一样,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科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因此,构建有现实性、趣味性、科学性、时代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4、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是有效课堂的主线
伴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我们的课堂势必会发生一些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要变成“畅所欲言”,学生的“纹丝不动”要变成“自由活动”。“师说生听”要变成“自主探索”,那么在这些的背后,我们教师千万不要使自己的课堂失去效力,要组织有效的活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积极参与是指心理上、情感上对参与的体验,学生的参与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自觉自愿的,而不是消极、被动、应付地参与。学生在课堂中一方面表现出对活动具有浓厚的活动兴趣和高昂的活动热情,自始至终体现出了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从参与活动的范围上,不是少部分人参与,而是人人都卷入其中,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与认知的深度,思维的品质相关。那种通过简单的思维和简单的活动方式参与课堂活动的,只能称作浅层次或低效的参与;有效参与是涉及内在思维和复杂活动方式的一种深层次参与。有效参与是学生认知发展、有效学习的保证,离开学生的思维的有效参与,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结果。有效的活动是学生积极参与与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
5、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是有效课堂的保证
作业练习,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检测。作业设计,不应停留在对知识的重复模仿、机械记忆,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注重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凸显学生主体,变被动的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设计内容生活化、活动主体化、形式多样性、过程探索性作业,让学生做问题的探索者。(2).设计分层作业,让学生做实践的成功者。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尽可能照顾这种差异,不能“一刀切”,而应该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在作业的提供上,可以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减少统一性,增加选择性与弹性。(3).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做学习的创新者。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为此作业设计中,我们应以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为目的,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创新。我们的教学应建立在对学生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之上,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作业、开放作业、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延伸与发展,也是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的进一步落实。这样的作业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机械、模仿式的完成作业为自主探索式地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6、课后的有效反思是有效课堂的助推剂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从而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课后将这些宝贵的财富及时进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再来指导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就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增强教学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教师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出现已经出现过的缺陷,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关注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具有多层次的内涵,广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运用的有效性不求面面俱到,仅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方面加以详述。
1、课堂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活动过程,教学交往的有效性是指师生与生生之间通过有效地交流,促使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量。师生交流的有效性从心理学考查,要注意对心理规律的运用,其中之一是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有研究表明,课堂教学通过多种途经交替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较好的集中在教学内容上。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与下列因素有关: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的仪表端正、从容、力避新异与漫不经心;教师经常环视学生,表示对学生的关切、平衡情感;教师的精神饱满,有必胜的信心,有丰富的表情,恰当的动作和姿势;力避平淡的语调、恒常的音量,注意呈现语言的起伏感;借助表情姿态等非语言因素实现信息的沟通。而有效的引起学生有意注意与以下因素有关:讲解重点与难点去强化注意、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的程度等。由于不同的教学交往风格具有不同的功能,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交往环境,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和师生教学个性特征运用相应的教学交往风格,以提高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2、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中,根据课堂教学中的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适时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和组织好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教学活动长期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中,由此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管理的有效性,在合理吸收课堂管理技巧的科学因素外,还要加强对课堂管理的人文思考。随着教师教学价值观的转变和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注意课堂管理的人文性,关注师生共同和谐发展的课堂管理策略正成为课堂管理的新价值取向,以人文教育观来支撑现代课堂管理的策略,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有效吸收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使师生的人格得以健全发展,让学生今后能以更为主动健康的心态去音节未来社会的各种挑战。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是课堂管理人文思考的核心。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人文思考主要有:课堂内的分层管理教学思想;创设课堂中的各种学习型组织;合理运用管理的心理效应;营造“文化生态”型的师生关系;合理调节学生亚文化的影响因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