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改革使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本质的、积极的变化。真正扎实搞课改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用新课程理念教学,学生明显爱学习了,自信心增强了,能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了,有自己的见解了,学习的渠道和空间拓宽了,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了,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多了,尝试探索和实践的意识增强了,等等。这些方面的变化使学生学习更有后劲,对今后的发展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难道不是学生终身发展必需的“基础”吗?总之,新课程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然而,用心观察便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痕迹,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笔者试对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进行解剖分析,以期为新课改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当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中存在的教学有效性问题首先是教师的观念问题。近年来,尽管教师的教学观有了一定的变化和进步,但其现代有效教学观念的淡薄和缺失仍极为明显,并严重妨碍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三维目标的割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是,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其一,游离于知识与技能之外的过程与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无效和低效的。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孤立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其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在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2、教学内容的泛化。课程资源开发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3、教学活动的浮化。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课堂却表现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被真正激活。这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前提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上缺乏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4、教学层次的低下。我们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显然,只有高层次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教学实际来说,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学习潜力)。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层次不分明,教师常常花很长时间来解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形成。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提升,所以,教学层次也就始终上不去。这也是我们现在常常看到的怪现象(年级和学段越高的课堂,教师教得越多、教得越满)的原因。
5、预设和生成的冲突。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表现之一,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的表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生成过多。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教学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背离生成目的。
二、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地体会和领悟其中的思想与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素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1、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制定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明确,是指师生对一堂课应达到的目的、方向要有共同的认识。恰当,主要指要符合年段的特点,符合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征,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目标。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过程的把握过程中,注意明确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有效地克服一刀切的弊端,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人性化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简约有效的教学内容是有效课堂的条件。
教学内容处理的有效性是指课堂教学知识选择与安排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尽可能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做到简约有效,避免“失真”而产生偏向。首先是选择有效的教学只是量。有效的教学知识量,就是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实在有益?新的或具有新意的观点材料、方法,学生学了之后有所感、有所获,真正理解的内容。教学内容的有效性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其因有三:第一,学生的只是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二,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三,学生的思想提升取决于有效量。可以说课堂教学有效知识量为零,不管教师讲的再多,不为学生所接受,教学的有效度也为零。其次是教学知识安排的有效性。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根据知识的类型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大类,由于不同的知识所蕴藏的价值不同,因而在教学知识的课堂教学处理时因相应有所区别,才能充分发挥知识的价值。二是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知识补充,使学生对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启迪思维,发展能力。当然补充知识要要遵循“适用、必要、科学、精巧”等原则,做到“需中求好,好中选精。”三是注重知识的社会适用性。课堂有效教学的处理除了照顾学生的需求以外,而且还要记住学生始终是社会的个体,最后还是要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乃至改造社会,因而课堂教学要承载着现在社会价值与规范传递给学生的任务,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脱离,毕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控制过程,实际上是学校实现其选择性功能的重要途经。”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知识处理的有效性要最终体现个人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