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1:根据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可以求出一本的价钱,再求5本的价钱。算式是18÷3=6(元) 5×6=30(元)
生2:我是这样想的,要求小华买5本用去多少元,要先知道1本的价钱,用18÷3=6(元)再用5×6=30(元)算出小华一共用了多少元。
师:现在你觉得用列表方法整理信息怎么样?
生3:很简明,清晰。
生4:老师,我觉得没必要列表。
师一愣:为什么?
生4:因为根据图中的小明买3本用去18元这两个条件直接就可以求出1本的价钱,要求小华用的钱数很容易,我觉得没必要列表。
生5:对,这题很简单,列表其实很耽误时间。
生6:对对……
师:看来,对大部分同学来说,不用列表都可以很顺利地解决问题。但是列表就一点好处也没有吗?
生4:其实列表虽然麻烦一点,但也有好处。原来的条件很多,说得也很麻烦,列成表后显得很简单。
生5:对,对着表格很容易想到先求1本的价钱。
生6:对着表格也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怎样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很直接。
……
师:看来列表整理信息还是有很多好处的,现在你能再回想一下咱们列表的过程吗?
……
教材中“列表的策略”的例题很简单,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难度,学生凭借先前经验便可轻松解决。不仅是学生认为“老师,我觉得没必要列表” ,是“多此一举”。就是好多老师教学此问题时也对列表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不只是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列表策略的价值,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整理信息和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解决问题更重要。
“但是列表就一点好处也没有吗?”老师及时地提出了该问题,进而提出“现在你能再回想一下咱们列表的过程吗?”再次启动学生的反思活动。学生开始了对策略内容地关注,和对列表的方法技巧和分析数量关系的了解。尽管此时孩子们并未完全认同和接纳这一策略,但至少已经初步掌握了这一策略内容的方法基础,为策略的深入学习,为进一步的去情境开了个好头。
三、“去情境化”借“再情境化”得以实现。
所谓“再情境化”实质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情景中的问题结果。解决问题是一个积极探索、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更高级的规则和解题方法,并成为认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直接用来完成同类学习任务,还可以作为进一步解决新问题的已有策略和方法。所以可以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实现去情境化。也只有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才能获得“去情境化”的知识。
“再情境化”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抽象概括的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既要注意学生对已有的去情境化学习成果即已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又要注意对新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和概括,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
“去情境化”是学生自悟自得的过程。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包办代替,更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悟”,去体验,去自主建构。
在“替换的策略”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这一题和前面几个问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这里出现了表示两个量之间相差关系的信息,而不像刚才的两个量是倍数关系。
师:现在该如何替换呢?你会吗?动手先在纸上画一画,再解答。
(交流)
(方法一:2个大盒替换成2个小盒)
师:这样替换以后,此时就转化成了哪一道题目?
生:把84个球装在7个小盒子里,每个盒子都装满,求每个小盒装多少个 球?
(方法二:5个小盒替换成5个大盒)
师:这一题为什么也要用替换这个策略去解决?
生:因为这里也出现了两种未知量,只有先去替换才能平均分。
师:这里的替换与刚才的替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1:刚才替换时总量是不变的,而现在总量出现了变化。
生2:刚才因为两个量之间是倍数关系,所以替换时总量没有发生变化,而现在是相差关系,替换后总量发生了变化。
师:看来究竟如何去换,依据是谁?
生: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
上述片断教师通过“这一题和前面几个问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这一题为什么也要用替换这个策略去解决? ”“这里的替换与刚才的替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等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实施了有效的引领。而学生也通过回顾与分析、变式与对比、感悟与体验等渠道,逐步逼近替换策略的本质,并对替换策略有了深刻地理解,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目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尽管学生所遇到问题的类型在不断变化,但是学生去情境化知识的获取是自主的,不仅能应对同一情境中的问题,也能够挑战变化情境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情境化教学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然而,儿童思维并不排斥抽象。数学的本质要求课堂在关注情境的同时不能或视对“去情境化”的关注,因为:“情境化”最终将指向“去情境化”。
主要参考文献:
1、潘胜洪.数学情境教学中的去情境化问题初探.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9:72-75
2、夏小刚.情境创设≠情境的生活化、趣味化..http://www.xxsx.cn..2006-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