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情境化”:“情境化”的目标指向
——小学数学“去情境化”教学策略初探
常州市武进星辰实验学校 徐 华
徐志超(常州)
摘要:富有挑战性、现实性的问题情境是联系已有经验和学习内容的载体,而“去情境”指将知识从具体的情境中分离抽象出来,从而超越情境,成为概括性的知识。实现“去情境”以有效的情境为基础;严防非数学信息对数学特征的淡化,注重数学问题或数学思想的孕服; “去情境”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开始,”要避免问题提出的简单化和问题提出的时机;“去情境化”借“再情境化”得以实现。
情境将学习内容有机融合在具体的学生可以感知的环境之中,拉近了新知与已有知识和经验之间的距离,为新知的学习提供了生长点,实现了知识在意义上的主动建构。情境也因顺应了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搭建了数学“生活化”与“数学化”的桥梁,成为每一个教育者耳熟能详的教育名词。笔者姑且把这个“搭桥”的过程称为“情境化”。
但是,网上搜索,关于“去情境化”资料几乎为零。
“去情境化”是西方认知与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指将知识从具体的情境中分离抽象出来,从而超越情境,成为概括性的知识。郑毓信教授认为:数学超越问题的现实情境,由现实原型向相应的“数学模式”过渡的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即“去情景化”的过程。
富有挑战性、现实性的问题情境是联系已有经验和学习内容的载体。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动机。“情境化”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主动发生,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在情境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探究与发现,赋予原有经验新的意义,原有的知识结构被打破并在新的层次上得到了重建。因此,情境创设成为一项基本的教学要求,也是一名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的体现。
数学是高度抽象的科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郑毓信教授还认为: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所反映的不只是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量性特征,而是一类事物或现象在量的方面的共同性质。
情境化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为情境而情境化早已受到教育届一致批判。情境化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抽象概括的一般化知识,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并能将之应用于各种相关情境。因此,既应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同时又应帮助学生实现对于具体情境的“超越”,即“去情境化”,帮助学生自觉地建构起隐藏在情境后面的数学知识的本质含义,以获得学生数学素养地全面提升。
情境教学论者认为情境总是具体的、千变万化的,他们强调学习不能脱离情境脉络,必须提供真实情境,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并在批判“去情境化教学”的背景下提出了“情境教学”。
实际上“情境化”与“去情境化”并不是对立的,是辩证的统一。“情境化”是情境教学的开始,是为“去情境化”做准备;“情境化”不是情境教学的终极,“去情境化”是“情境化”的目标指向。
“情境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并达成了普遍的共识。如:情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符合学生心理特征;情境要富有挑战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等。那么,如何实现“去情境化”呢?笔者认为:
一、“去情境化”以有效的情境为基础。
1、“去情境”要严防非数学信息对数学特征的淡化。
如果我们承认“情境化”是适于儿童认知的教学手段,那么必须关注后续的“去情境化”问题,而不能满足于将教学停留在情境化阶段。否则,就背离了情境教学的初衷。因此,要创设适合“去情境”的情境,也只有这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然而,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挖空心思制造的“新、奇、趣”的情境,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其原因在于他们把情境化当成了情境教学的全部。情境其实就是多种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构成的、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它是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源泉”,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场,能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过度关注情境的生活性与趣味性,必然导致对学习内容数学特征地弱化,难以避免地形成“去”数学的行为倾向,不利于后续的“去情境”。
一位老师执教《9加几》时,多媒体出示一组美丽的图片:小桥、流水、人家、9只小鸭子在河里嬉戏、稚气童声地小女孩。音乐响起,动听《数鸭子》声中,全体师生边唱边舞,一曲终了:
师:小朋友们,你从画面中发现了什么?
生:小桥。
师:河水真清呀!
生:有9只鸭子。
生:小女孩唱的真动听。
生:河边还有很多花。
……
孩子们伊然沉浸在优美的歌声和绚丽的画面中。纵然情境唯美绝伦,学生的情趣盎然,但这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境创设。显然,众多非数学的信息已经成为分散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寥寥数语本可解决的问题情境徒因热闹的场面弱化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这样的情境缺失了问题导向,稀释了思维含量,增加了“去情境”的难度,至少降低了“去情境”的时效。
同样在教学“9加几”时,一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两个小朋友用大小一样的10毫升量杯各倒了一杯水,1号杯的水面在9毫升刻度线处,2号杯的水面在5毫升刻度线处,他俩一共倒了多少毫升水?
学生们有的用数刻度的方法计算;有的动手操作,先把2号杯中的水倒入1号杯,凑成10毫升,再加上剩下的4毫升,得14毫升;有的学生把1号杯中的水倒入2号杯,凑成10毫升,再加4毫升,得14毫升。这样的情境更能启发学生学习,对学生理解 “凑十法”的算理及优化算法更有效。由操作到理解算法,优化算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去情境化”的过程。
情境不是课堂的“装饰品”,它是为“去情境化”造势,否则情境的有效性就要大打折扣。
2、“去情境”要注重数学问题或数学思想的孕服。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根。情境必须有数学问题或数学思想的孕服,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存在,从而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行为。
徐斌老师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中设置了这样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