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强与民富的互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稳步地上升,成为全球仅次于美日的第三经济大国。但是,我国的人均GDP还很小,人民还不富裕。特别是由于分配领域改革的不彻底以及分配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导致“利润侵蚀工资”现象突出。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07年《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显示,从1990年到200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由53、4%降到41、4%,下降了十二个百分点;而企业利润所占的比重却越来越高,“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相当程度上是以职工低收入为代价的”。这种“利润侵蚀工资”现象所导致的分配领域的“马太效应”,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国家强大了,而人民却不富裕;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而职工收入的增长却远远落在后面。这样,国强与民富就存在着较大反差,这是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正是有见于此,笔者认为儒家的“富民”思想和“藏富于民”的主张,对我们制定国民经济政策、设计财富分配制度是有借鉴意义的。
综上所述,儒家大同理想中的仁政德治思想与天下为公、讲信修睦、重义轻利、以和为贵、藏富于民等主张,与我们的现代市场经济是能够互补优化的。
三
儒家大同理想的终点是“和”,出发点是“仁”,即从“爱人”的愿望出发,由家庭而社会而国家,达到政治的和谐、经济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并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儒家的大同世界,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一种对美好社会的憧憬和对上古原始民主时代的向往,在孔子那个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孔子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所以才退而求其次,为实现“小康”社会而奔忙。即使如此,儒家的大同理想仍然具有很强的现代意义,能为我们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可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