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留守儿童这一新生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问题逐渐凸显,倍受关注。其任务艰巨而伟大,它需要多层重视、多方合作、多种教育、多向管理。但是,留守儿童教育及其管理的主阵地是学校,教师是其主要教育管理者。建构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管理软件模式,建立长效机制,推进留守儿童有效教育管理,使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大显人性化、科学化、高效化,
学校教师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学校 教育管理 “五化一体”模式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之健康成长,作为学校教师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及其管理的主要阵地或主要渠道,教师是主要教育管理者,在其工作上需要进行全方位思考,并在实践中加以研究实施,形成一套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而又行之有效的软件教育管理模式,使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大显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鉴于此,我们特结合其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以及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调研情况,专从学校及教师层面作本项研究。
研究背景: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与转型时期,农村较多的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他们在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家庭收入做出贡献的同时,其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这些外出打工农民的子女大多正值上小学与中学学习阶段,然而他们的子女却多数被寄托给了爷爷奶奶或亲戚、邻居等照顾。所以,这些新生的“留守子女”自觉性差、课堂纪律差、生活习惯差、学习习惯差、学习成绩差、交流意识差,意志多脆弱,学习多无兴趣,品行多较低差,时有上学迟到和旷课现象,等等。因此,这些成了学校教育及其管理工作上的一大“难题”。
近些年来,党和政府越来越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培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一些学校都在积极地探索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但是,目前各地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无论是在“关注”、“重视”、“强化”等层面上参差不齐的现象还较为突出,还存在较大差距,较多的探究都多在一些硬件模式及条件的思考,对于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管理的软件模式形成还较为薄弱或多处于“单向性”,所以,其效果尚不够显著。因此,该项工作还亟待于加强系统探究与实施。
研究依据:以中央组织部、全国妇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卫生部、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通知》为主要理论依据。
研究意义:高度重视留守儿童这一大社会群体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关系着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时代的要求,是现实的需要,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培养好数以万计的留守儿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富民强。
研究宗旨:本研究旨在有效助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较大程度上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有效于全面培养好数以万计的留守儿童。
研究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南,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实现均衡教育、培养基本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模式定位:本模式着眼于学校教师层面的“权限”于“职能”范围上去思考﹙非主要考虑财力与物力等外在的硬件因素﹚,着力于软件模式的创建,力求于有效性、全面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与持续性。所以,定位于:“机构”化、“制度”化、“优先”化、“聚会”化、“全育”化的“五化一体”软件模式。
一、“机构”化
此“机构”,即是指学校层面要建立健全专门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组织机构。比如:
1、领导小组。学校要实行由“一把手”亲自挂帅任组长,直接领导,下设副组长、成员参与留守儿童工作的具体领导与管理。
2、研究小组。学校要精选有研究能力的人员组成专门的研究小组,设立专门的研究室,不断进行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专题研究﹙此机构目前调研到的学校几乎尚未设置﹚。
3、督导小组。学校要设置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督导小组,进行其经常化的督查指导﹙此组织目前调研到的学校几乎尚未设立﹚。
4、考评小组。学校要设置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考评小组,对其工作进行定期考评﹙此组织目前调研到的学校几乎尚未设立﹚。
……
学校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是做好其工作的有效保障因素。
二、“制度”化
此“制度”,即是指学校要建立健全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比如:
1、职责制度。学校要建立健全领导和教师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责任制度﹙此项制度目前调研到的学校教师方面的较少﹚。
2、考核制度。学校要建立健全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门考核制度﹙此项制度目前调研到的学校还尚未关注到﹚。
3、建档制度。学校要建立健全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制度﹙此项制度目前调研到的学校还尚不够全面﹚。
4、通联制度。学校要建立健全关于和留守儿童的通联制度,如老师与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代理家长的联系方式、次数等﹙此项制度目前调研到的学校具有的较少﹚。
5、帮扶制度。学校要建立健全关于留守儿童的具体帮扶制度,如“一对一”等﹙此项制度目前调研到的学校具有的还不多﹚。
6、慰访制度。学校要建立健全定期慰问、访问留守儿童的制度﹙此项制度目前调研到的学校具有的还较少﹚。
……
学校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其工作的有效动力因素。
三、“优先”化
此“优先”,即是指学校层面在教育教学工作及活动等方面上要实行留守儿童“一切优先”化。比如:
1、优先座位。作为低差生儿童的家长,他们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个好的或如意的座位。对此,班主任应该会或多或少的感受到:常与老师接近接触的学生家长,他们的第一个愿望几乎都是想老师给自己的孩子安排个好的座位。这种希望有的家长是直接的,有的是隐型的。不少老师为安排学生座位感到很棘手,作为多年的班主任和语文、数学老师,这种感受就更不例外,当过学生的这种感受也是多有的。所以,在留守儿童出现的当今,老师应该把安排学生座位这件“小事”看着“大事”,优先考虑好各方面表现比较差的留守儿童的座位。这样,让留守儿童们觉得自己在老师与同学心目中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此项工作目前调研到的学校尚未关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