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践教学是大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针对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和能力,怎样培养应用型人才,沈阳工程学院对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确立了以基础教育目标、专业理论认知目标、专业应用技能目标和专业技术适用能力目标为一级指标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并设置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观测点。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是有效实施实践教学计划、有效运行实践教学过程、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保障。
关键词: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沈阳工程学院着眼长远建设与发展需要,在 “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了更为突出重要的位置,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视实践教学改革,把培养基础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学校重新定位了实践教学目标,我们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着手进行顶层设计,构建新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具备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合理的实践课程和环节的设置,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结构和功能优化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要素,是实践教学应达到的标准,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它体系的有效运行,同时又取决于其它体系的发挥和产生的整体效应。简言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内涵就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群)的要求,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这根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创新教学内容,体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1]。是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制订的本专业总体及各个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的集合体[2]。
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思路
实践教学作为大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托,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有效实施实践教学计划、有效运行实践教学过程、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保障。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设计要根据岗位群的要求,紧紧围绕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这条主线,设计适应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的指标体系,同时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必须遵循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和导向性原则。我们在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和结合本院实际的基础上,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目的,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了以基础教育、专业理论认知、专业应用技能和专业技术适用能力为框架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一)基础教育目标
基础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学习数学课程、外语课程和计算机课程,教会学生使用学习工具,学会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道德文化素质、审美素质、智能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3]。大学的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知识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与健康领域,各素质之间相互交叉又相互影响。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学生的基础性工作,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大学生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加强爱的教育、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构建校园人文环境等方面进行,通过系统教育使学生人文素质全面提高。
(二)专业理论认知目标
理论知识是概括性强、抽象度高的知识体系[4]。理论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一般知识,它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大学所指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指所学专业的基本结构、原理和特点等形成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水平需增强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加强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突破实验室界限,通过实验课程,使学生加强对专业基础理论认识的再认识,促进理论联系实际。还可以学习南洋理工的技术创新人才的办学模式,从科研中获取理论知识,不断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再认识。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夯实理论功底,提高实践能力。
(三)专业应用技能目标
通过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达到就业上岗要求,还能驾驭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利用科研成果转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实践教学内容要及时反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反应岗位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变化。教育理念也应随之变化,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并重制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要具有先进性和远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新的职业和工作岗位需要。
(四)专业技术适用能力目标
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技术引导和实践机会,通过第二课堂,锻炼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承受社会科技进步和技术竞争的压力,对社会发展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通过建立学生科研创新团队、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技术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第二课堂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与科技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适用能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加强学生专业技术适用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观测点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观,依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培养途径,通过考核学生的学习工具使用能力、学习方法能力、学科基础实验能力、现象数据测量能力、理论验证强化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学科基础操作技能、专业岗位操作技能和设备应用能力,检验职业资格,提高外语水平和课题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应用技能和专业技术适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