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二)重视基础,加强常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预习、听讲、作业、复习,教师应该从这基本的数学教学环节做起,突出独立思考。在这里以预习为例来进行分析,传统的预习学生也只是把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浏览一遍,并不做深入的思考,而现在要把这样预习方式改变一下,不仅要进行浏览还要进行思考,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层层深入,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课堂上再进行相互的交流,形成有针对性的预习习惯。独立思考并不是说胡思乱想,而是必须采取科学且正确的方法使之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知道问题的结论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得到此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在进行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炼思想方法以及学会如何进行独立思考,从而使得思想方法的体系逐步地构建出来,为独立思考作好准备。
(三)推迟判断,留有余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
一般情况下,教师不应该讲解的非常细致,往往讲解的越细,学生就越难以把这些转化自己的东西,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师在进行数学讲解时,只需要对基本的知识进行细心的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灵活迁移,而对于其他的一些问题完全留给学生自己探索,例如:简单的推理与论证、对知识的归纳总结等等。日本创造学家丰泽丰雄说:“过早地判断是创造力的克星。”美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梅多和帕内斯在作了实验调查之后说:“推迟判断在集体解决问题时可多产生90%的设想。”因此,在数学课上,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推迟判断,从而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
(四)更新观念,改进教法,提高独立思考的品质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提倡开放式的方法,坚决杜绝独角戏的观念,否则学生的独立性思维将无法完全被释放出来。另外,还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分式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复习下已学的相关知识(整式,单项式,多项式),然后在黑板上写“

”和“

”,一般情况下,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一般会提出问题:

不符合单项式的条件。此时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很好的机会,引导学生对“

”和“

”的不同点进行分析,然后推出分式的概念。除此之外,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最大化的扩大,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思路的开阔。如教材中设置的阅读材料、实习作业、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均可作为教师精心组织,并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探索、思考的一手资料使学生思考的内容不拘泥于教材中的部分知识,而更为全面和深刻。
三、具体实例分析
问题:一个多边形减少一条边,内角和就减少180°,那么把一个多边形剪去一个角,它的内角和又会怎么样呢?
此时,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减少了180°。对这个答案,教师把结论写出,并不对其进行判断。此过程可以让有些同学独立思考。然后会个别同学提出其他的答案,此同学会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的答案。如下图1,此时六边形就变成了七边形,内角和增加了180°,并没有减小。

图1
这是,有的同学会突然有很多的想法,如图2,边数减少1,内角和减少180°;图3,边数不变,内角和也就不变。

图2

图3
对以上三种情况,教师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继续进行思考,最终发现三角形具有特殊性:内角和不变或者增加180°。
上述问题从表面上看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其实质是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过程。学生提出问题和疑问,然后在对此进行回答。因此,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使得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思考的意识被有效地调动起来,而且能够很好的利用科学的思考方法,从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提高。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