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在西藏农牧区,汉语教师基本素养对学生汉语水平存在重大影响。本文对164名小学汉语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其基本素养存在以下问题:1.专业知识薄弱、对汉语新课程标准不熟悉、不具备第二语言教学知识。2.普通话和汉藏双语水平低下、课堂过多使用藏语;不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调整,主要采取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着重从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角度评价教学。文章针对这些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西藏农牧区;汉语教师;理论素养;教学素养;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在西藏,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牧区。农牧区的汉语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西藏的汉语教学发展。长期以来,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发展缓慢,这与汉语教学的成效有极大关系,其中汉语教师的基本素养是核心因素。汉语教师的基本素养,包括基本理论素养与基本教学素养。汉语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这两方面的素养,才能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1]从2005年至今,西藏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整整五年。当前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师基本素养状况如何,是否达到新课改要求?对这一问题的了解将有助于提高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本研究即从基本理论素养和基本教学素养两方面考察当前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师的基本素养,了解其现状,探寻原因,有针对性地寻找策略。
二、研究方法(一)调查内容
从基本理论素养和教学素养两方面考察当前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师的基本素养。
(二)调查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64名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64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其中县镇教师51份,占总数的31.1%,乡村教师113份,占总数的68.9%。
(三)问卷设计与处理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考察基本理论素养,包括专业知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知识、对汉语新课程标准的熟悉程度等三方面题目,第二部分考察基本教学素养,包括藏汉语言运用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两方面题目。
问卷设计之后邀请了部分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师和教育专家提出修改意见,再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并试测。
问卷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一)汉语教师基本理论素养分析
1、专业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系统学习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汉语语言学知识的汉语教师,县镇和乡村分别为62.75%和47.79%,离完全合格差距较大
。汉语教师了解教育学,掌握教育的一般规律,可以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汉语语言学知识是汉语教师的汉语基本功底,不具备汉语语言学知识或汉语语言学知识不扎实,犹如无米之炊,不能有效开展汉语教学。只有同时具备扎实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汉语语言学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汉语教师。
2、第二语言教学知识
对“是否阅读过第二语言理论书籍”的回答,可以了解汉语教师是否具备第二语言教学知识。调查结果显示,县镇和乡村分别有76.99%和86.27%的汉语教师没有阅读过该方面的书籍。
1999年颁布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草案)》即已明确提出“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
[2]2006年颁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汉语教学应“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特点”。
[3]“既然汉语对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第二语言课程,那么汉语教师就要相应地掌握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时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特点与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才能在教学中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可见,广大汉语教师必须深刻理解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念,掌握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强对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如果第二语言教学知识贫乏,将直接导致延续汉语母语教学的方式教学汉语。
3、对汉语新课程标准的熟悉程度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不仅明确地界定了汉语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还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并且附上“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常用词”两个字词表,全面具体,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汉语教师只有对新的《汉语课程标准》了然于心,更好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才能上好汉语课。
调查结果显示,县镇和乡村学习过汉语新课程标准的教师分别为56.86%和40.71%。在通过电话随机采访的乡村和县镇各5位汉语教师中,均无一人自己或教研组里有汉语新课程标准,甚至有7、8位教师问到:什么是课程标准?是不是老师的教学参考书?
(二)基本教学素养
1、汉藏语言运用能力
(1)普通话水平
国家规定少数民族汉语教师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乙等,汉族汉语教师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甲等。调查结果显示,普通话水平达到一级乙等的汉语教师,县镇有3.92%,乡村为零;达到二级甲等的分别为78.43%和10.62%;达到二级乙等的分别为11.76%和18.58%
汉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其中突出表现在汉语语音部分。作为汉语教师,应该从严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为学生提供一个标准的语言模仿对象。
(2)汉藏双语水平
汉语对藏族学生属于第二语言,“小学阶段可适当运用民族语言作为课堂用语,以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和把握汉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
[5]这就要求小学汉语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汉藏双语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完全能使用汉藏双语进行教学的汉语教师,县镇和乡村分别为43.14%和39.82%;基本能的分别为33.33%和53.1%;不能的分别为23.53%和7.08%。可见大部分教师完全或基本能使用汉藏双语进行汉语教学。不过,县镇有23.53%的汉语教师不能使用。这部分可能为汉族教师。汉族教师汉语专业知识扎实,对汉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强,本应最适合教学汉语。由于不懂藏语,大部分汉族教师不能教学汉语或不能教学低年级汉语。这是一笔资源的浪费。例如昌都地区芒康县小学有10名汉族教师,只有1人教学汉语,问及原因,正是因为汉族教师不懂藏语。
此外,县镇和乡村完全能使用汉藏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只有五分之二,分别有33.33%和53.1%的教师是基本能使用,主要原因为汉语教师的汉语或藏语水平不高。目前非藏语专业的藏族教师藏语水平不太高。有的只懂口语,不懂藏文字。由于口语存在方言,与藏语书面语差异较大,从而产生在用藏语辅助教学中不能准确表达汉语意思的情况。此外,部分藏族教师由于汉语水平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深,在教学中过多依赖和使用藏语,不能有效开展汉藏双语教学。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