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生成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对话、思想碰撞中,现时生成出教师原计划中所没有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的不同处理将会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它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新特点。
【关键字】:课堂生成 预设 创设情境 点拨
叶楠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楠教授所说的课堂就是生成的课堂。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是在师与生、生与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也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对话、思想碰撞中,现时生成出的教师原计划中所没有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的不同处理将会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它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新特点。成功的课堂生成能成功的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出现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让课堂充满活力。
因此,在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师应该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突出课堂生成的精彩,让师生智慧在课堂生成中闪光!那么,如何构建生成的课堂呢?本人就这几年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摸索和总结,结合教学中的实例,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精心预设,让学生通过尝试促进“生成”。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课前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则课前的预设转换为切实有效的课堂实际流程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果说“课堂生成”是目的,“预设”则是手段。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预设是对生成的丰富、拓展和延伸。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非常精彩的生成。所以必须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那么如何进行精心预设呢?
1、要深入钻研和合理利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线索,是学习活动的指南。教材中的题眼、空白、意境等,都是教师预设生成的切入点。预设时充分阅读教材、钻研教材,课堂的生成就会呈现出比预设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设计《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一节内容时,针对学生对概念容易混淆,不得要领的特点,我预设以下问题:有人说,植物的呼吸是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动物的呼吸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种说法对吗?有人说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晚上才进行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对吗?植物在白天进行呼吸,那么呼吸作用为什么显示不出来呢?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怎样呢?
这样联系教材内容,有层次地提出问题,摆出矛盾,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但可以使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要善于挖掘利用生活中的资源
生物学科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很多教材的结论和原理,都可以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因此,在深入研究生物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利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例或实物,进行教学预设。
例如:在进行《生物的变异》一节内容教学的时候,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太空椒,还有一些小的普通菜椒,便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发问,引发学生兴趣,生成新的问题;又如在进行种群密度的测定方法教学时,我在课前为学生提供了黄豆、绿豆,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联想,引起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欲望。
3、要精心预设教学过程
“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能清楚学生的想和需要,从而使预设更具有针对性。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只有教师有备而来,因势利导,才能做到真正的“生成”。
例如在进行遗传的基本规律课堂教学前,我先让学生观察自己家庭成员的一些性状,调查自己所了解的或一知半解的有关遗传方面的现象。学生经过仔细的观察,认真的调查,在课堂上学生提出或想到的问题就会不断出现:“为什么我父母都是双眼皮,而我却是单眼皮?”“干耳垢和湿耳垢也可以遗传吗?”“为什么不能近亲结婚?”“我村的那对近亲夫妇,他们的两个小孩很健康,而且学习成绩特别好,为什么呢?”等等。
事实证明,课前的“预设”可以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宽厚的基石。因此要做到“生成”,必须先做足“预设”。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提问引发“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生成性教学往往发生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创设,从而能够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情境中引发生成,同时问题要有思维的力度和高度,还要有生成的空间。 发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制造悬念。 教师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中的教学资源,设计成富有矛盾情节的问题,制造悬念,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讨论中。
2、联系前后知识,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能比较肤浅,甚至异想天开。但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认真对待,要肯定学生的每一个“问题”,绝对不能嘲笑,杜绝从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问题库”一旦打开,所展现出来的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对学习的兴趣有时是教师所无法预料和无法估计的。
例如在学习了减数分裂、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等知识后,我引导学生分析:“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那么,染色体上的基因,又有什么样的情况呢?”并思考联想:“这与我们即将要学习的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到底有没有关系呢?”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很多似懂非懂的问题,自然,学习的劲头也就产生了。
在这些有生成空间的问题串的引领下展开思考、讨论、表达交流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就可以发现教学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呈现,而是以知识为载体所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就有可能带来学生热烈的讨论和富有个性的争辩,我们就可看到多种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教师和学生就能真正体验课堂生活的快乐。
三、适时点拨,巧妙调控课堂动态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