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时扮演着“知识人”、“政治人”与“经济人”的社会角色,引发复杂而深刻的角色冲突。批判教育学从文化政治的角度重新审视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将“转化型知识分子”角色由外在期待内化为自身的角色认同,扮演好具有公共精神的对话者、批判精神的实践者、人本精神的引导者等多元角色。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批判教育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C-b/2006/01/005)
作者简介:姚海鹰(1972-),女,江苏启东人,法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为社会成员,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扮演着某种角色,拥有与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并按照其社会地位和角色规范来行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亦不例外。大学教师角色赋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级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需要他们担负起“培养合格大学生”的责任。同时,作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又是大学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学校、社会不可避免地对这个群体提出了更多的角色期望,要求这个群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解决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角色冲突的使命。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角色冲突
高校是国家教育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广大高校教师提供学术身份、经济福利和社会地位的事业单位组织,兼具官场型和剧场型两类组织的混合特征,既具有政治功能,又重视学术研究。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社会代言人”,又必须以学术为立身之本,除此之外,作为镶嵌于特定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和社会结构中的具体个人,他们不能不关注物质利益,这些角色行为之间有时是相互矛盾的,社会对他们的过高期望又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压力。
(一)知识人角色的困顿
从古至今,教师扮演着对年轻一代进行知识和思想启蒙的角色,首先具有“知识人”特点,即指致力于知识的耕耘者[1],“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们国人最为耳熟能详的教师角色约定,显然“知识人”是教师扮演的最主要的社会角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法律、经济和历史等专业,受过系统的专业理论的严格训练,或由相关课程的教学岗位和党政工作、学生工作岗位转过来,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即便如此,做一个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1.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有其学科体系、理论结构和知识支撑,但教师要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是对所要传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真理做到“真懂”、“真信”。很多高校的教学调查都显示,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不深、讲不透、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实质就是教师对所传授的知识的“科学性”、“体系化”把握不好,缺乏理论功底和学术含量,失去了维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识权威”形象的重要支柱。
2.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目标上具有特殊性。其它学科一般将传授特定知识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与知识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更重要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其政治是非感和鉴别力,而这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授予的。教学内容能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体现针对性,教学手段能否做到信息化,增强感染力,教学环节能否做到注重实践,培养创造力,这些都成为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不少教师还是采取一讲到底的传统做法,不注重教学双边互动,整个过程就是一本书、满堂灌、独角戏,导致学生对这种“熏陶”产生抵触情绪,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应有的尊重。
(二)政治人角色的尴尬
所谓“政治人”,从狭义上讲是特指政治家或政治人物,广义上则泛指一切具有政治意识、政治意向者。本文在此主要是就广义而言。它不仅包括那些从政人员,也包括许多怀有政治抱负、关心政治、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取向者。[2]基于这种界定,“政治人”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扮演的主要社会角色。
1.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吃的是“政治饭”,干的是“职业革命家”的活,其教师生涯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社会代言人”的天职为这个群体戴上“政治人”面具的同时,也注定他们介入政治场域时更多的是扮演阐释者角色,而非立法者,更不允许是批评者和反叛者。这种外力“赐予”的规定性角色,一方面打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为“读书人”先赋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优越感,使他们扮演政治人角色的积极性被挫伤;另一方面,这种角色规定与知识分子“为理念而生,而不靠理念吃饭”的“理念人”的政治情怀产生冲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尴尬的莫过于其自由人格和批判精神遭到质疑。
2.高校是有部级、省级、市级的等级差异的事业单位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教授、讲师、助教之职称差别,还有硕导、博导、院士等学术身份。颇具中国特色的是,在“学而优则仕”导向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不乏校长教授、院长教授、主任教授;在把教授职称作为大学行政教育体制“提拔干部”的基本条件的现实背景下,教授更是成为“升迁平台”,涌现出相当数量的处级教授、厅级教授甚至部级教授,呈现出官学不分、政研不分的“官大学问大”、“学仕一体化”的学术权威官僚化状态。一些在学术上极有才干,颇有造诣的教授,为获取更多体制内资源,转而调整“研究方向”跻身于官场,渐渐失去做学问的兴趣、热情,其教学科研能力也每况愈下。
(三)经济人角色的博弈
利益是思想的基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镶嵌于特定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和社会结构中的具体个人,无论是从自身、组织和社会哪一个层面的发展考量,都必须关注利益,扮演起“经济人”的社会角色,利己与利他的博弈贯穿于角色扮演的始终。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为人师表”的同时,还是承担着父母、子女、配偶、朋友等诸多社会角色的普通人,一样需要操心生、老、病、死和柴、米、油、盐。枉顾“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是行为主体的动机所在”这一点,或者漠视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双重性,都会导致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塑造成“道德巨人”式的理想化形象,势必与教师自身的角色认同之间产生剧烈的角色冲突。于是,高校出现一个怪现象:有人在惊呼教师本该崇尚“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如今居然为房子车子而“自甘堕落”,要么办考研辅导班,要么兼职当顾问,甚至刮起“教授走穴风”;同时也有人拍手叫好,认为这些教师是响应“知识经济”的召唤,终于摆脱了“穷酸相”,调查显示这样的教师受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追捧,认为“吃得开”、“玩得转”,有“大学者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