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向学生介绍亲子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及表现,并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正确地看待父母。其次,学会理智地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然后要与父母多沟通。我们每学期都让学生与父母进行亲子书信交流,多与父母进行思想交流,谈一些学习生活中的事情,让父母了解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同时也了解到父母的思想及其原因,这样才能达到互相深入理解。
三、阶段回首 成果喜人
回首课题实验,我校立足实际,在实验中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通过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克服了学生的不合群、不信任、自以为是、自我中心、冷漠孤独等消极心理,培养自尊、自信、友善乐群、接纳别人、坦然面对现实等积极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校容校貌和师生的精神面貌均得到较大的改观,
四、展望未来 任重道远
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构建小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方法,同时,我们也发现今后必须在以下三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提高。
(1)重视课堂人际关系中的学业互助
课堂教学中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交往活动的开展是形成、巩固和发挥集体教学功能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作为学生,除了人际关系间的讨论、合作、竞争外,学业求助也是不容忽视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以培养和建立求知型人际关系关系为目标。
(2)构建新颖的自我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
在人际关系关系建立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但在引导学生对自己在人际关系交往的多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方面做得还不够,有待进一步研究。在评价方式上,注重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效的、具体的评价方式还需进一步完善。
(3)构建小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指导模式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小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的重要条件。人的交往能力主要还是在实际中锻炼出来的,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并在人际交往中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交往中的冲突与矛盾。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初步明确对于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的指导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进行协同指导。同时注意指导力度的分布,不同学段甚至是同一学段的不同年级之间,指导力度应不同。年级越低,指导力度越大。我们虽然认识到教师在良好人际关系建立中的指导作用,但还欠缺教师集体的协同指导,没有形成规范的指导模式,还有待于大家作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