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培养主动交往的态度
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但许多时候互动链的运行需要有人激发。事实上,许多交际成功的人往往会主动激发,开启人际互动。许多时候,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及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相应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己。所以改善人际关系首先是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别人。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坦诚相待、开放自我、接纳他人、尊重差异、亲密有“间”、合作竞争的交往态度。
④掌握交往语言的艺术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交往语言的艺术主要包括交谈的艺术和体态语言的艺术。交谈的艺术主要表现在听和讲两个方面。首先,要善于倾听,有耐心,不随便插嘴。其次,要善于讲。体态语言的交往艺术魅力无穷。应教育学生经常培养目光正视的良好习惯,改正不良习惯,运用多种眼神辅助有声语言的表达。面部其他器官也可以有“动作”,不同的“动作”可以表示不同的情感。手势也是表情达意的有效方式,有时它能表达比面部表情更复杂的意思。
(2)构建途径的创设
①师生间的理解和互动
师生交往与教育活动是统一的,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往可得语言、知识和社会规范,在比教育活动更广泛的社交场合与他人协同活动。
客观地了解学生客观地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开端,为此教师对学生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与学生交往中自然要对学生的表现、行为进行归因,并形成一定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认知上的偏差。由于教师的偏见带来的对学生不公平的评判常常会引起师生间的矛盾,甚至导致学生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解释学生行为时要做到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注意避免形成刻板印象和归因时容易出现的一些偏差,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性。
由衷地信任学生 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对自尊、自爱等自我体验方面的感受十分的强烈、敏感。他们力求维持这种体验,也希望别人的言行符合他们这种要求。如果教师满足了学生的自尊需要他们就愿意接受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期望,相反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尊重学生不但要把他们当作有价值的人看待,还要把这种尊重表达出来,让对方察觉到。这可以通过让学生显露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经验;专注地倾听对方的讲话并作出恰当的反应来实现。积极地评价每一位学生,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我们提出了“老师对学生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的口号,并落实在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这种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拨动了孩子们的心弦,点燃了学生自信的火种。
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有效手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人格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评价,进而对学生产生相应的期望。教师的期望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及行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促进学生增强自信心、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密切与教师的关系。而对学生的消极期望,可能使学生产生能力低下的感觉,在学习上放弃努力,自暴自弃,与教师的关系逐渐疏远。
运用心理位移,体现平等对话 心理位移就是心理位置的互换,也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这是一种以对方的角色为自我的联想。心理位移是调节彼此的心理位置,促使他们体会对方的处境,这样有利于相互理解,有助于彼此的心理沟通,从而促使师生之间互谅互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②培养良好的生生关系
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必然在活动中与朋友交往,参加的活动越多交往的面越广,交往的频率越高,这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做人”的极好机会,在交往中,他们会认识到互相协作、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重要,他们必须按应有的道德规范去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搭建交往活动平台 在人际交往训练中,教给学生一定的社会知识、交往经验和礼仪规范是要必要的,但这些知识、经验、规范,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应用,反复练习,大胆实践,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转化为一定的交往能力。交往训练应以活动为主。例如:在我们每周的小百灵之声广播里,孩子们可畅所欲言,尽情交流:可感谢,可议论,可倡议,可批评,孩子们在此类活动中学会了交往与沟通。
组织课外交往实践 与课内相比,课外交往学习的天地更宽。适时,适地的社会公益活动阵地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滋养地,我们带领孩子们走进牟平老年福利院,为年逾花甲的老人奉献孩子的童真、童趣;红艳艳的队旗又把孩子们引领到牟平雷神庙战斗遗址,孩子的心灵在这里得到净化,开展此类活动,使学生的交往面扩大了,交往的频率多了,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认识,学会协作,体会成功。我们在学生的课外交往实践,采取既不放任自流,又不处处束缚其手脚,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的方法。
组织系列班队会 在近段时间:我组织学生开展一组主题为“我和你”的主题队会,通过这一系列主题队会,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需要被爱,被欣赏。每个人都需要友谊。学会爱,善于欣赏,是拥有良好人际关系,寻觅知心朋友的一个重要条件。
③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是值得家长重视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何指导家长树立孩子正确的交往观呢?我们在实验中利用“学校开放日”、《希望之光校报》、校外的沟通长廊橱窗等阵地指导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搭建平等的交往范围 要想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交往范围。家长不能摆出“长道尊严”的面孔训斥孩子,家庭中的大事,孩子可以知道的,应该让孩子知道,并听听他们的意见。其次,要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应适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外出作客时,尽可能带孩子参加,家中有客来,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不要一味地将孩子赶走。家长应多让出一片空间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挤出一定时间给孩子,多与孩子看动画片,多与孩子讲笑话,多与孩子聊天。
打开广阔的生活空间 实践出真知,交往的技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会,家长应信任孩子,相信“他能行!”尽可能地为孩子打开生活空间,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广交朋友,如让孩子去找人玩,邀请邻居家的孩子,同学来作客。专家指出:同伴对指导训练掌握社会交往技能,帮助孩子走出孤独具有特殊作用。
给予充足的精神补助 在家长的衷心帮助下,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一定会有明显的变化。这时,家长应与班主任多联系,及时发现和交流孩子的每一点变化,课堂上勇敢地举手发言;第一次主动与教师打招呼;热情邀请同学来自己家作客;购物时学着讨价还价;同情弱者,帮助他人。家长与班主任及实验教师要随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不断地鼓励她,称赞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