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具有高创造性特点人,其创造力的高峰期应该是在25岁到55岁之间,这个时候个体的精力、智慧、经验、知识都处于巅峰状态,只要具备了良好的创造环境,他们就能够创造出具有高价值的科技。问题是,在中国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很多人在中青年时期是无法有这样的创造环境的,而一旦等到自己拥有了相应的权力之后,其创作激情、精力家庭琐事等又无法满足高创造性工作的需要了,这个时候若想有顶尖创造性的科技出现也就不那么容易了。
因此,我们建议国家应该加大降低领导人员离退休的年龄门槛,制定更加灵活的离退休政策,可以考虑男性和女性领导分别在55、50周岁时期就退居二线,特殊领域的可以适当放宽年龄限制,让思维活跃、充满朝气的年轻知识分子尽快登上历史的舞台,让他们在创新研究所要求的时间、精力、智慧等品质都处于顶峰时期就可以完全投入到创造性的研究中。
3.1.4改革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办学理念
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处于一种急速发展的时期,肯定其成就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思考,完全不顾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去大办高等教育,这与我国的国情是否相称,是否适合当前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我们认为,不顾实际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除了在数量上给人以极大的鼓舞之外,在质量上已经让有识之士感觉到了压力。只有数量的高等教育对于亟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很多教育家的研究已经表明,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数量,还有相当多的与之相配套的高职教育等。因此,就目前来看,国家和政府应该重新确定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以质量发展为第一要务,适当遏制普通高校的发展规模,加大高职院校的发展力度,这与整个社会当前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相适应的。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来看,他们都是重视高校办学质量,很多顶尖大学学生数量只有区区几千人,与此相适应的是,高职院校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进步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有利于国家将财政投入集中到一起办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水平,鼓励他们积极创新,勇于创新。
3.2微观方面培养个体创新的意识和品质
3.2.1提高教育者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然而传统的教育思想把人们的大脑看成是一座知识仓库,思维限制在老师设定的书本知识的框框内。另外,学校的有些规范,严重地束缚着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研究表明,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密切相关,长期服从的人根本不会有创造性,只有“奴性”。正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我认为学校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来管理学生是一件最坏的事,它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感情和真诚、自信,它养成学生驯服的性格。[4]”
当前中国大部分家长由于功利思想的影响,采取多种手段强迫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培训班,导致孩子从小就丧失了学习兴趣、创新的主动精神,在长时期的受到压迫之下,他们的心理也会出现问题,对于外界缺少探究精神,性格变得保守、死板,不敢也不会创造性的去生活、学习。
3.2.2 注重个性培养,营造创新氛围
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虽然离不开教育,但如果教育不得当,其结果就会相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熔化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5]”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的氛围是开发人的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压抑个性自由就是抑制创造欲望,埋没创造人才。个体应在前辈、教师等教育者的指引下积极开展创造性的学习和活动,积极探究外部世界,在活动中激发创造热情,提高创造活力,只有这样,他们的创造天赋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挥。
结束语
民族先进的文化能够培养具有高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人民,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文化的熏陶,离不开良好教育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努力发扬传统文化中的有利因素,摒弃不良影响,改革中国的教育制度是培养高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综合体系。社会文化思想的良好熏陶、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用人制度与环境、社会观念和体制等缺一不可。基础教育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奠基性作用;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与学术规范训练,可培养一个人的科研精神与正确的学术习惯;而良好的社会观念和用人制度则鼓励每个人发挥各自所长,大胆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 http://www.edu.cn/20020613/3058823.shtml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3]楼宇烈.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讲中国文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198
[4]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46
[5]郑金洲.蔡楠荣.新课程教师必读丛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