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论
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论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王健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内容摘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的进步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科技的创新需要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整个社会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文章分析了新时期下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着重讨论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教育制度、用人制度等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就这几个问题讨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内容摘要:

  关键词: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primary productive forces. Progress of the country must rely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need to rely on talent; talents need the community's concerted efforts to complete. Innovative talents for the country's socio-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people live in peace and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 he problems of the innov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under the new period,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employment system and other creative talents of the adverse effects and to discuss several issues on thes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 new era、Innovation、talent、train

  前言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曾说过,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本科生,问题是学生数量的增加与教学质量的保证很难成正比。如何在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之间寻求平衡,是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这句话仅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为何到现在没有诺贝尔奖得主。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高考制度扼杀了中国的诺贝尔奖者。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这种泛泛观点将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矛盾给掩盖了:中国有“世界一流”的基础教育,但是孩子上了大学之后或者说大学毕业之后在中国的环境下工作了几十年却没有了显耀的成绩了?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思,并且要明白到底什么是创新?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特征?我们目前培养创新型人才面临哪些困难,到底有哪些原因在阻碍着中国顶尖人才的成长?怎样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1.新时期创新概念及其特征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创新型人才的创造力及其所创造的各项科技成果,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尤其是在当前人才强国的战略中,创新型人才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创新,在英语中为innovation,它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更新;第二层为创造新的东西,第三层则指改变。

  中国的“创新”一词,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勇于创造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2]

  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楼宇烈先生在《中国的品格》一书中,将创新性思维归结为:“中国文化的这种人文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强调个性的思维。因为它是动态的、整体的、联系的、随机的、综合的[3]。”

  笔者分析归纳了部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经历发现,他们都具有以下性格特点:

  第一,性格刚强,不屈不挠。

  第二,对新生事物有浓厚的兴趣。

  第三,坚持不懈,对既定目标坚定不移的执著和排除万难的勇气。

  第四,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观点。

  第五,对真理有坚持不懈的追求和热爱精神,常能几十年如一日的践行自己的科学研究。

  第六,幽默风趣,具有最大限度的生活激情。

  第七,都有宽松的科研环境,有独立自主进行研究的人文环境。

  第八,生活的社会制度下的学术环境适宜他们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

  近年来,国家进一步提出了科技兴国,提出“着力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重点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围绕创新能力建设,改革教育培训的内容、方法和机制,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1]

  但是就目前而言,人才战略的实施和进展状况却不容乐观,众多的不利因素仍然在影响着具有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阻碍着高创造性人才的闪耀。

  2.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2.1宏观方面的原因

  2.1.1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其几千年来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安土重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的思维方法,保守谦忍,固步自封,缺乏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安于现状,风险意识淡薄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

  当前党和国家又提出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和谐”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也难免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利的影响,很容易让有创造能力的人受到“和谐”框架的影响而不能充分发挥和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否则,就会受到中国文化中的“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而放弃了创造性的活动,“泯然众人矣”。

  2.1.2 中国不良教育制度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全世界一流的,可就是这样的一流基础教育,却始终无法培养出具有高创造性能力的世界一流人才,这是什么原因呢?从整个当前的中国社会来看,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思想在作祟。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做法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他们不会考虑到孩子在成人以后的生活状况,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在青少年,甚至幼儿期就严格按照家长、老师和社会既定的行动准则、思想观念等行事,不容许或者不能够让孩子有丝毫“出格”的言行举止出现,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导致其青年后期乃至今后一生都没有创造性思维和观念产生的“中规中矩”的良好习惯。这种僵化人思维的做法,其结果只能是让所有的孩子从小就树立了一种“整齐划一”的生活习惯,不敢或者说根本就不会有创造性意识和思维的出现,更不谈创造性的行为了。

  2.1.3用人制度的不合理束缚着创新人才的培养

  长期以来,中国的用人制度都遵循着“论资排辈和伶牙俐齿、花言巧语者受上级领导重用”原则。这导致很多有创造性思想和意识的中青年人在他们创造力发展的高峰时期,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利、地位、经济、其他资源的大力支持而无法做出有创造性的工作,等到他们按部就班熬到50岁左右,掌握了一定的创新资源之后,其生理、心理、智力等品质正在或者已经完全处于创造力的低谷,因而也就很难有高创造性的成就。近日2009年度诺贝尔奖揭晓,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荣膺折桂。分析至今获得诺贝尔奖的8位华人获奖者的教育和工作、学术科研经历发现,他们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在中国大陆本土完成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更没有一人是在中国大陆本土进行学术科研活动的。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创刊于2013年5月,由河北出版集团主管,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主办,河北省电化教育馆协办,是河北省教育技术协会会刊。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
基层农技推广《基层农技推广》
《基层农技推广》(月刊),创刊于2013年,由教育部主管,清华控股有限公司主办。本刊立足农村基层,是反映基层农技推广领域研究热点、技术前沿及发展方向的重要窗口,是搭建...
广西科学院学报《广西科学院学报》
《广西科学院学报》杂志,季刊,于198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广西科学院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其中...
中学英语之友《中学英语之友》
《中学英语之友》于1988年7月1日创刊,是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全国公开发行的分年级、与教学同步的大型辅导类月刊。主要特色:与教学同步,讲练结合、栏目丰富多彩、...
病毒学报《病毒学报》
杂志之家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病毒学报》杂志官方网站。订阅投稿请联系杂志社。电话:010-63536460,地址:北京宣武...
江淮论坛《江淮论坛》
《江淮论坛》杂志,于195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4-1003/G0,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绿色发展、...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