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高校管理体制的弊端
中国高校目前全部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行政领导学术化,学术教授领导化。大学管理越来越行政化,导致大学的各项事业考核完全依从于行政量化,由于量化的标准掌握在行政领导手中,导致了考核公平性受到质疑,高校用人制度受到拷问,打击了专家学者的积极性,破坏了高创造性人才成长的环境,束缚了具有高创造力人才的成长。同时,大学的世俗化导致学术泡沫,学者、教授与社会完全没有界限,社会对大学教授、学者的期待失去应有的理性。尤其是在当今物质利益决定一切的经济社会,片面追求经济基础,追求自身的经济收获,以此来表现自身的价值,而社会又以经济基础来评价一个大学教授、学者的成就。双方无形中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如此一来,很少有人能够潜心做学问、做长线学问,也就鲜有真正有创造性价值的科技成果了。
2.1.5高等教育的畸形发展束缚着创新人才的培养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以来,由于高校的大规模扩招,高校硬件建设逐渐成为每一个城市里独特的风景线,各城市、各地区新校区的建设又消耗了原本不太充裕的财政经费,导致高校普遍贷款办学,科研投入经费少之又少,教师科研经费无法保证,高校教师又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来回奔波的上班途中。同时,由于中国高职教育规模的欠缺,致使普通高校的学生规模越来越大,生均经费投入越来越少,整体生源质量越来越低,无法保证高校教学中学生科技创新对于经费和生源质量的需求。
2.1.6 高校师生关系的“栅栏化”局面
客观的说,科技的发展对于学校教学形式的创新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但不可否认,当前学校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单调乏味,客观上造成了教学中师生之间关系的失衡。如前所述,由于新老校区的出现、作息规律的极大变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等导致师生之间如同饭店和顾客关系。笔者曾做过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均反映多媒体教学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教学内容太多,教师无暇顾及学生,学生没有时间思考问题,只能跟随着老师的幻灯片像看电影似的一闪而过,师生之间在课堂上没有多余的交流,长期下来,形成了一种课堂上“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栅栏局面,导致教师课堂上不认识学生,学生课下记不住老师的“双不”关系。这种现象对于启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
2.2微观方面的原因
2.1教育者缺乏创新意识和思维
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着极强烈的生命力,个体自幼儿园开始就受到了来自家长、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压力,在功利性指挥棒的摆布下,孩子只能无奈的收藏起自己创造的天性,而到了青少年时期,由于固有思维的束缚,他们已经没有创造的品质了。
2.2受教育者鲜有创新的精神和品质
由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国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不良影响,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受到严重摧残。现在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就像一个机器,没有丝毫的学习热情,更不用说是创造激情了,他们在课堂上无所事事的以旁观者的角色看待老师的“谆谆教诲”,心安理得的承受着老师的满堂灌,大有“考上大学万事大吉”的悠然心态。他们没有活力,缺乏灵气,有着不相称的“成熟、稳重、古板、循规蹈矩”。
3.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3.1宏观方面为个体提供创新环境
3.1.1创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保障创造性学术活动顺利开展
研究西方文化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海上交通发达,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养成西方人外向型人格,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流露出来的消极因素严重桎梏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也可能是新中国本土科学家到目前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面对当前世界急剧变化的非常时期,我们需要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你争我赶的创新局面,加大对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成果的奖励力度,坚决摒弃那些对创新型社会有着不利影响的消极腐败思想,从而在全社会真正形成一种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新的文化氛围。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流露出来的“一团和气、和睦相处”等人情世故方面的消极因素必须加以剔除。党和国家、政府应该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角度考虑去塑造良性竞争的气氛,鼓励并保障学者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自由个性,唯此,当中国的科学家们有了科学研究所需要的良性社会文化氛围时,具有高创造性的人才定会脱颖而出。
3.1.2改革高校管理体制
当前我国高校领导的行政管理权大于一切,学术科研活动都要在学校行政领导之下才能进行,这就导致了行政领导一言堂的专制局面产生,不利于创造性活动的开展。
要改变这一点,首先我们不妨学习国外优秀的高校管理经验,改变行政领导过多干涉学术研究的不利局面,实行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和校长职业化,建立由社区、政府、社会贤达、学校教授等共同组成的遴选委员会,制定校长标准,面向社会公开征选。校长一旦确定,就应是一个全职校长,是一个职业化的行政领导,不参与学校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其次,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建立起来的理事会决策制,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在个人手中,从而保证学校的教学、科研有一个良性发展环境;第三,要坚持教学、科研为学校日常工作的生命线,要真正落实到实处。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已经正式成立教育学部,并尝试将行政与学术的相对分离——教育学部的行政领导不得兼任学部下属的学院和研究生的领导,同时他们也不会参与学术资源的分配。宽松的研究环境、让思想自由奔驰的学术氛围和勇于接受挑战的科研态度是创造诺贝尔奖得主的沃土。
3.1.3改革用人制度,降低离退休人员年龄
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不允许有超群的能力表现。
就中国目前而言,改革高考制度、社会用人制度,根本方向在于以人为本,引导人才向多元化发展,创造发掘社会个体潜质的机制。首先,单位用人要不拘一格,建立多元化的评价选拔机制;其次,改革用人制度,还需要同步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包括消除人才流动方面的体制约束;第三,改革用人制度,要逐步摆脱单位一两个领导评价和决定个人荣辱成败的不公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