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的根本是质量,加强高校在体育专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发挥学科优势,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的体育专门人才。
3.3 改善体育专业才培养结构
2008年北京奥运后,社会对体育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更加注重体育教学以外专业人才的培养,例如运动与竞赛管理、体育市场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育领域高层次的应用型、实践性人才,注重实务,知识要求宽、新、实,强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职业背景。
3.4加大社会需求科研力度
加大开展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研究,包括培养类型和结构,从体育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加大这些方面的研究,为实现体育专业与社会需求的融合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严德一.新世纪我国体育面临的发展机遇与体育人才培养[J].山东: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3.
[2] 刘斌,周挺进.在普通高校建立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探讨[J].四川:四川体育科学,2004,3.
[3] 刘淦清等.我国普通高等体育教育改革探索[J].湖北: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
[4] 赵浅华.高等体育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广东:体育学刊,2001,9.
[5] 李国栋等.四川省体育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有关问题的研究[J].四川:四川体育科学2008,3.
[6] 叶成万.大学生就业难和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分析[J].湖北: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8.
[7] 郑建岳,杨永明.浙江省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文化导刊,2003,12.
[8] 夏思永.高等体育教育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探讨[J].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