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冲突与融合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冲突与融合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胡军 薛同照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体育专业;需求导向;冲突;融合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我国普通高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发现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社会需求产生冲突,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特色不明,种类不全,高层次体育人才匮乏;体育人才培养观念落后;办学定位不准确,“量”与“质”矛盾突出以及就业供需失衡等方面。针对这些冲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专业;需求导向;冲突;融合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基本上都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全国院系调整时建立起来的,至今,我国具有体育专业招生资格的高校200多所。专业设置除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5个主体专业以外,还设有体育经济学、体育新闻学、运动康复与健康体育服务与管理、体育保健、体育英语等专业,每年有近数万学生毕业。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对全国200多所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中,体育院校的就业率占32.48%,不到同期大学生整体初次就业率(72%)的一半,在各类院校中排名最后。在随后的几年中,国家教育部又做了同样的调查,结果依然不理想,体育院校毕业就业率平均只有72.29%,同样低于89%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调整和解决这一矛盾,刻不容缓。

  1 体育专业与社会需求冲突的具体表现

  1.1 人才培养目标、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

  培养目标是否清晰明确,教育教学过程是否按照培养目标去组织实施,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培养目标应是多目标、动态性以及多层次的,并且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表现出综合化、超前化、交叉化的趋势。当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是以体育教育为主体,以专业课程为主导,以培养体育师资为目标,多学科交叉的专业不多,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例如,体育教育等传统专业人才培养饱和甚至过剩,而体育管理、体育经济等新兴专业人才培养不足或培养方案陈旧,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导致高等教育办成了纯学历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1.2 特色不明,种类不全,高层次体育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5个专业上,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复局面,不同院校,只要专业相同,那么就课程相同,教材使用相同;不同专业,课程设置雷同,专业特色不明显。这些问题导致了培养出的人才缺乏特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所以,体育人才的培养要有特色,这才是发展的出路所在。

  目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能够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的院校所占比例较小。有资料清晰的说明了我国高层次体育人才的匮乏;2008年奥运会组织工作大约需要3~4万体育人才,其中三分之一是高层次体育人才,但是由于我国高层次体育人才的培养的匮乏使得我国不得不从国外引进。在对全国8所体育院、系的调查中发现,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人数仅占18.4%,其中博士仅占0.02%,这与国家要求的高等学校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教师人数达到40%的要求差距很大。我国师资培养表现在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是专业过粗,学科设置单一;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教学上注重宏观理论,忽视微观理论,注重体育技术,忽视市场理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课程内容区分不明显,高层次体育人才选课以校内为主,知识面狭窄。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我国高层次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1.3体育人才培养观念落后,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

  观念是人们通过观察和思考而获得的对事物的理性认识。目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人才培养观念与时代对人才要求不相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体育人才培养理应体现社会需要与主体需要的统一,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统一。而我国体育人才培养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灌输式”教育思想上,并且存在着人才价值观上“重社会价值,轻主体价值”,人才质量观上“重知识掌握,轻综合素质”,人才发展观上“重现实结果,轻长远发展”等问题,因此培养的体育人才社会适应能力差,发展的后劲不足,不会创新、创造和创业。

  由于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研究由于起步较晚,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如评价质量仍简单地采用传统的评教授课质量方式,不注重实践、实验和实训基地的建设,,评价学生的成绩不是以能力为重点,而是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为重点、以学生学到知识的多少为重点,致使教学评价缺乏较为科学的方法,对体育教学评价目的的认识有偏差,存在着为评价而评价的做法,把评价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对待;体育教学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过于强调体能和技术技能评定;体育教学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以终结性评价作为主要评价方法的做法较为普遍,因而,不能对教学和学习过程给以及时的反馈,无法适时地帮助教师和学生改进教学和学习,这与当前国际课程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的做法相驳。

  1.4 办学定位不准确,“量”与“质”矛盾突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已经由社会的边缘走到了社会的中心,大学如何确立自身使命,明确自身的定位,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多样性的需要,是凝聚自身办学特色、提升自身办学水平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伴随着高校扩招和“升本”的现象出现,学校升格以后,知识利用原有的中专或专科层次的教育资源来举办大学层次的教育,盲目追求“大”、“全”和人才培养层次的升格,误认为规模越大、学科越全、培养层次越高则办学水平就越高。然而,高等体育专业并没有在数量大发展的同时伴随质量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还没有完全从以往政府集中管理的模式中真正走向依法自主办学,很难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最体现学校特色、最体现学校学术优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专业的建设上,以凝聚学校的品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与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相脱节。

  1.5 市场供需不平衡,学生就业观念陈旧

  1.5.1市场供需失衡

  就业与市场需求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体育专业人才市场上供大于求的态势。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是扩招后的第二个高校毕业生高峰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338万人,到2006年,这个数字达到413万人。而相对于招生人数日渐庞大的现状,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逐年下降。200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80%,2003年为70%,2004年为73%,2005年为72.6%。而对体育类专业而言,这个数字更低。以山东省部分高校为例,山东某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生初次就业率截止2006年5月份在40%左右,其他学校的状况大体相仿。但到当年10月份,有80%的体育生能找到工作。而从毕业后的工作类型上看,大部分学生选择做老师、开办培训班,还有甚者去做销售、保安、临时工等,而一部分毕业生苦于没有好的工作去向,处于待业状态,产生供需矛盾。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
《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杂志,于197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1-2125/T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
编辑学报《编辑学报》
《编辑学报》杂志,于198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2493/G3,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谬误辨析,...
现代电生理学《现代电生理学》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于199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3-1327/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文献综...
中国穆斯林《中国穆斯林》
杂志之家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中国穆斯林》杂志官方网站。订阅投稿请联系杂志社。电话:010-59313082,地址:北京宣...
麦类作物学报《麦类作物学报》
《麦类作物学报》杂志,于198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1-1359/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抗病...
火炸药学报《火炸药学报》
《火炸药学报》杂志,于197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1-1310/TJ,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文献综述...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