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体育专业学生择业观念陈旧
部分毕业生对自我认识、自我定位上存在一系列问题。不能充分认识就业的形势,在找工作过程中往往对工作的期望值估计过高。向往去大中城市工作。一般大中城市对体育类专业对口去向的需求相对趋于饱和,造成就业困难。更有毕业生却将自身定位过高,或出于对待遇、环境等因素的考虑而否定在乡镇就业,而广大边远地区确急需人才,冲突自然产生。
加之,招生伊始,体育类专业学生在学习成绩上享有一定的优惠,其文化课成绩较其他普通专业学生要低很多,其文化素养相对要低。而在大学四年的时间内,这种差距始终存在,疏于文化涵养这一环节,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原因。
2 体育专业与社会需求产生冲突的深层原因
2.1 政府行政干预过多,高校自主权不够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高等学校从招生到毕业分配也实行的是计划指标,不存在学生毕业分配难的问题。同时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实行的是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培养的是统一规格的人才。1992年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步伐加快,国民经济开始持续快速增长,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随之进入了新的阶段。首先是毕业生的分配由过去的国家包分配,改变为学生自主择业,实行双向选择。但是这一时期,国家并没有对高等学校的办学实行放权,把对市场反映的决策权交给高校,而是继续实行老政策、老办法,直至1999年的全国性高校扩招。当前,高等教育评估更是“一刀切”,它的评价结果成为高校办学、发展的指挥棒,所有工作都围绕着评价工作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2.2 前瞻性不够,缺乏创新意识
市场经济对教育的主管部门以及大学的校长们来讲都是一门崭新的课程。把握市场先机是商人们赚钱法宝,高校虽不能像商人那样惟利是图。但是判断市场的需求,追求人才市场的占有额,却是高等学校立足之本,否则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学校也就无法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很自然就会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被淘汰出局。事实上,每一所高校都很清楚区域性市场的需求,最清楚自身的特色和长处,也最清楚通过什么样的便捷途径能最快地达到设定的目标。而为什么迟迟没有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路子呢?一是怕失败,二是想模仿,三是缺少勇气和创新。
2.3体育专业课程出现“学术漂移”现象
体育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是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体育专业课程的“学术漂移”现象主要表现为课程开发和编排的学科化。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专业课程开发工作主要集中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编写方面,而对课程开发的方法则很少研究和涉及。课程开发方法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一是根据国家制定的培养目标以及由有关教育理论。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来开发课程;二是由内部根据多年的教育经验,提出个人认为最为合适的课程,集体商议,决定采用什么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往往从学校内部着眼,缺乏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联系,使体育专业的课程不重实践,不重应用,反而重系统、重基础、重理论;课程目标不关注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而过分关注学生共性与知识的增长。
从体育专业课程编排的方式来看,以学科为中心,将各类课程按序排列为分阶段的相关课程,组成一个各门课程既相互衔接又相对独立、结构庞大的学科体系,强调学科的完整性。严密有序的学科课程便于开展集体教学,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在课程编排上出现重理论课、轻实践课的倾向,使体育专业课程失去特色;过分强调各学科的分段和独立造成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呼应,造成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和编排与社会需求脱节。
2.4 师资、设备、经费匮乏
在办学层次、办学方向、培养目标确立以后,办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好坏,从根本上讲,都要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目前在体育院校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大多对竞技体育了解甚多,而对国内外体育娱乐业发展状况和经营模式却了解甚少。如何运作市场,适应市场化的办学体制是困扰教师的首要问题。
在设备和办学经费上,解决由政府投资出现匮乏的唯一出路就是找市场。而在市场中求发展的途径就是:一要加强科技服务、产学合作;二要课程“实用化”,结合社会市场需求调整课程体系,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提高学费在学校财政结构中的比例;三要发展国际市场,发展留学生教育,或进行国际合作办学,达到融资、减少风险、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办学能力以及学校声誉的目的。
3 如何实现体育专业与社会需求的融合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是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基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某种程度上适应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高校的扩招,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面临着人才培养目标、结构与社会需求失衡;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不足,培养质量不高;人才培养种类不全,缺乏特色;体育人才培养观念落后等问题。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的问题,如何解决我国体育专业与社会需求导向的冲突,实现其融合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融合的基本途径如下:
3.1 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近几年高等教育面临的不少困难,其中之一就是毕业生就业难。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普通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体育专业为“就业”服务的意识不强,对社会人才的需求缺乏了解,存在为办教育而办教育,为收“学费”而办教育,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没有需求,就没有高等教育与培训”,就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而言,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以及人才培养结构必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相适应,高等体育教育要创新观念,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了解就业市场,关心就业需求,紧紧围绕几页能力来优化体育专业,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我国的高等体育专业才会有真正的质量和效益。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解决这一问题大多数院校采用一靠引进二靠送出去培养。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靠立足岗位成材。加大力度开展教师教育,更新教师自身发展和专业发展的理念,提升现有教师的素质和知识机构层次;同时,改变教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关注市场、关注学生就业。用学生的发展水平来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其次,鼓励教师终身学习,改变过去依赖经验积累而忽视专业智能的提升。另外,充分利用社会体育资源,加强与之合作联系,例如,聘请在运动训练、竞赛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以及体育产业经营等方面的专家人才等参与教学和培养活动,发挥体育专家在相关领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