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思想先导、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基本依据、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论主题、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需要为价值取向、以“三个有利于”为检验标准、以党和人民群众的智慧为主体条件。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形成与发展 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机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保证。研究这一机制,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普遍规律,有助于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健康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思想先导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体系。然而,毛泽东晚年逐渐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到严重挫折。“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并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联系起来,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先导
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超越了毛泽东晚年错误、苏联模式以及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倾向干扰、使人们的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1](p143)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同时,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对社会主义前进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从而摆脱了长期“左”的错误的束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新回到了正确轨道。
其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应对新挑战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前进无不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思想先导。正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才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然,党在不同时期针对具体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认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p143)江泽民强调与时俱进,进一步突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所内涵的时代性和创造性,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了更宽广的前景。胡锦涛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调求真务实,要求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在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体系,它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成果,又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起点,只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基本依据
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健康发展,就首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2](p732)改革开放以前,由于长期“左”的错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脱离了现实,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正确判断我国基本国情,认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3](p252)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立于现实基础之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依据。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在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这为解决当代中国的问题提供了根本的立足点,为在这个历史阶段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客观依据,成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结合点。正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才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历史时期阶段性发展的需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把握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错综复杂、百废待兴的现实,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了进入新世纪,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实际,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进程。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把握了进入新阶段,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等新情况、新变化,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对如何进行发展进行了重大的理论创新,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走向成熟。
三、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主题
任何理论体系的形成都有统领其所包含的思想、理论和观点的主题。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从此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成为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这一主题,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