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媒体越位现象严重。消费者购买了劣质商品,与商家交涉无果,于是请记者帮忙找商家协调,面对镜头,商家终于作出让步。由于一些媒体滥用监督“权力”,以至一些群众也产生了“新闻媒体比法院、检察院还管用”的错觉,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全部寄托到媒体身上,媒体把自身当成了超越任何一个职能部门权限的万能部门。在这些帮忙类的新闻中,记者往往是有意或无意越出了自身的本位,借助自身背后媒体的力量,由一个“传播沟通者”的角色变成了一个“当事人甚至是执法者”的角色,并且将这种角色形象以“民生新闻报道的形式”,通过媒体进行公开、放大地传播,从而使这种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得到强化,以致有的地方出现老百姓“有事找媒体,帮忙找记者”的现象,记者成了法官,包打天下。
6、对新闻伦理的漠视。某电视台报道一监狱押解犯人的全过程,犯人在押解途中遇到熟人,故事就通过犯人与熟人的邂逅展开,于是丈夫犯盗窃罪、妻子犯卖淫罪被判刑的经过被详细渲染。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叙述是非常不人道的;从伦理角度说,这样的报道是有违新闻伦理的,它严重伤害当事人作为主体的人格和尊严。
7、娱乐化现象严重。为了追求新闻的娱乐化,一些电视台强调软新闻或将硬新闻软化,将名人逸事、暴力事件、花边新闻等作为新闻的重点;表现形式则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和吸引力,强化戏剧悬念或用煽情、刺激的手段。齐鲁电视台的《拉呱》节目把曲艺的艺术手法运用到新闻中,用快板书、相声等艺术手法播报新闻,在全国反响强烈,成为全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栏目之一
8、同质化竞争严重。自2005年以来,许多地区的受众在18:00到20:00这一时段内几乎被各类社会新闻所包围。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一个城市一天能提供多少这类新闻。结果必然导致新闻内容的稀释和趣味性的降低。
9、忽略了农民和农村。绝大部分媒体的民生新闻实际上是市民新闻,报道的视角都对准城市,而农民、农业和农村却被严重忽略,
10、民生新闻成为媒体谋求经济效益的载体。各类媒体对民生新闻的高度重视,其中一大原因是民生新闻能吸引受众的眼球,而吸引眼球便会产生注意力经济。尽管人们不断指责民生新闻对家长里短、鸡毛蒜皮、轻生自杀、邻里纠纷等毫无新闻价值、无聊至及的琐碎小事津津乐道,但这种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琐事却紧紧吸引着受众的眼球,于是各媒体便会挖空心思吸引受众,以期带来高收视率,从而赢得丰厚的广告收入。媒体一旦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的追求,就会忽略社会效益。以上诸多弊端追根溯源,根源在此。
现时的新闻,已经很难论其概念。什么是新闻?能够把栏目填满的就是新闻!否则一切都是空话。试想,吃饱都成问题,谁还敢挑三拣四。
连篇累牍地重复这些琐碎庸俗的内容,新闻报道帮助群众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功能如何体现?新闻的教化功能如何体现?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该如何体现?一味报道这些内容最终将麻痹受众的神经,造成受众的流失。解放日报副总编辑董强说:民生新闻应引导、引领而非简单的迎合,简单的迎合就是媚俗,而媚俗就会使新闻沦于庸俗。
结合当下的新闻语境,对如何克服民生新闻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如何进一步健康发展做一些探索性和前瞻性的思考,是必须的。在我看来,目前比较可行也最有成效的方法是:
一,收缩阵地,缩短战线。我们究竟需要多少个民生新闻栏目?这个问题要先解决好。现在,为了争夺有限的民生新闻资源,栏目与栏目,频道与频道之间竞争激烈,往往为一个小小的投诉纠纷,搞得三四组记者先后赶到现场,最后把投诉人搞得晕头转向,不厌其烦,媒体资源浪费严重,自身形象大为受损。
二,节目的创新。对相当多的老百姓来说,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相比,他们可能更爱看有趣味的后者,但实际的情况常常是,他们不爱看的时政新闻对他们的生活影响更大。造成这一悖论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从传播角度来看,原因有二:一是以往时政新闻总是干巴巴的,模式化严重,无法吸引老百姓;二是一些老百姓未必能很好地理解某一政策对他们的影响,这就需要以百姓的视角来报道时政新闻。请专家进行解读,或记者在报道中进行分析,站在老百姓的立场帮助他们理解政策。这样,老百姓就会逐渐地改变对这类新闻的看法。
三,吸取公共新闻优势。新闻不但要走进百姓生活,更要走进公共空间。民生新闻反映的是百姓的心声,而公共新闻反映的是那些具有社会意义的公共话题,目的在于推动问题的解决与社会进步,二者有许多交叉重合之处。民生新闻要想走得更远,就不妨吸收公共新闻的合理元素,提升和优化传播内容的价值取向。一是在报道题材的选择上强化公共服务性,从公共利益的价值观出发,在反映民生民情的同时注意解读政策、引导舆论,在政府和民众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二是在强调平民意识、平民视角的同时不应忽视舆论导向和社会责任感,要把“民生”报道提高到“国计”的高度上来,积极介入和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培养受众的公民意识及公共意识,以达到提高公众面对社会问题的行动能力与缓解冲突、化解矛盾的目的。
以《1860新闻眼》为例,该栏目制作的《解读高房价》系列、《关注高考》系列、《假币调查》系列等一系列的报道,一边关注新闻事实,一边发动公民讨论以寻求问题解决的对策。其报道注意将政府新颁布的政策规定与公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提供生活资讯的同时解读政策、引导舆论。既注意报道政府政策、又注意反映百姓心声,确实搭建起了一个“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社会公共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