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完善劳动准入制度,实现就业模式的创新。借鉴国外成熟经验,依法制定各级各类职业岗位标准,落实各类行业岗位的劳动准入制度,运用立法、行政等手段,把农民从业的技术资格要求、培训、考核、发证等规定下来,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推进学校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逐步在全社会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引导和规范社会接受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充分发挥各类非政府的行业协会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保护和扩大职业技术学校合格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通过对农民创业全程的培训和指导,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就业创业,通过自我创业实现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有机结合。
(七)整合城乡职教资源,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创新。坚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化,认真做好发展规划,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合作,构建以市级为基础的大区域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形成异地之间、城乡之间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健全县域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网络,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结合农业产业、劳务输出、非农经济等搞活职业技术教育开发工作。继续做好农村教育内部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统筹,形成升学与就业立交桥,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职前职后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内在联系,实现教育互补、职前职后融为一体的农村教育新格局。开展跨行业、跨部门的整合,组建行业、区域职教集团和农民工培训集团或基地,逐步实现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市场化、产业化。
(八)紧密联系实际,实现培养培训途径的创新。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实际,以就业为目标,探讨组织实施“欠发达地区农村培养培训工程”:一是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继续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增劳动力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和踌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有特色的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二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失地农民培训工程、回流农民工转岗培训工程和技术支农服务工程等,开展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并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三是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组织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为农村培养大批具有中专学历的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活动的人才,以及农村经营管理能人、能工巧匠、乡村科技人员等。
(九)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基本保证。改革传统的用人制度、教师选拔标准和职称评定办法,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合社会人力资源,积极引导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优秀师资到农村兼职。加强农科教结合,打通一线技师取得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通道,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农村担任专、兼职教师。贯彻产教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实践能力较强的能工巧匠和专业户在学生技能培养中的作用,请农民中的致富能手、农业科技能手对学员进行帮带。拓宽师资培训渠道,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积极打造新型“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育上的落后,导致经济发展上的相对落后,是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经济社会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之一。创新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打造和培养一大批高层次、高技能的新型农村劳动者,使其在农业生产中更好地发挥才能,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由之路。
参考资料: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网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2010-03-01)
2.《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二)》(新华月报编,[M].人民出版社)
3.孙晓红,《以需求为导向探索职业技术培训的途径》《企业教育》,2007。
4.张德元,《中国农村职成教的喜与忧》[J].《西北职教》,200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