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贯彻科教兴农方针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本文在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审视和定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适应和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当代农民发展的新趋势,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提出创新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思路和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注重自主创新,积极探索创新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新机制,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新体系。
关键词:创新 欠发达地区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一项阳光工程,主要是为了完成农村劳动者的初始职业化或再度职业化,在农业或其他行业、其他职业中,引导劳动者掌握从业所需的实用技能、专门知识,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促使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在国务院刚刚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贯彻科教兴农方针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深度开发和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全覆盖的职业技术教育权利保障。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际经济环境不断变幻,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日益显现。受多种历史因素的制约,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形势不容乐观,暴露出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观念错位,发展缺乏规划,教育和实施主体不明,办学方向模糊,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办学规模、师资水平、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与当今新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极不相称。适应和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当代农民的发展趋势以及他们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要落实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战略地位,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夯实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创新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就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环境生态化和农民知识技术化。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欠发达地区一般农业人口众多,劳动力素质低,农业生产手段和技术落后,职业技能匾乏。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把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正确轨道上来,通过发展“农民”,解决“农村”、“农业”问题,造就高素质的、适合农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和各类农业专门人才,改善其自身的致富“造血”机能,使其主动脱贫而非被动脱贫,对解决欠发达地区的“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提高富余农民转岗就业技能的迫切需要。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就业机会之间存在正相关联系,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决定其就业领域、就业层次和就业机会的大小。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非农化进程的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剩余劳动力由隐性转向公开。金融危机更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了对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使富余农民能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得到相应的技术和能力培训,具有适应变换新职业的能力,有效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去。使返乡农民工重新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成为有竞争力的劳动力资本,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分配,减缓结构性就业失衡的供求矛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是培育农村创业主体生力军,催生人力资本建设的重要基础。欠发达地区要克服资源瓶颈,实现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农业高产增效、农村稳定和谐,必须实现从数量型的人力资源向质量型的人力资本存量转化,将人的潜在生产能力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通过创新发展“源于农村、为了农村、在农村”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坚持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低成本、高效率地培养农村跨越式发展急需的适用人才。通过提高农民的现代管理素质、信息素质和市场营销能力等,全面提升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加速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一支宏大的、留得住、养得起、用得上的农村创业生力军。最终,使农民成为自主创业型人才和职业性产业工人,推动农业产业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成熟,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是发展现代集约型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农村市场不断开拓,农业产业化发展逐步形成趋势。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缺乏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农村劳动者,难以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大力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改变农业增长方式。有利于广泛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村科技进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五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实现农村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问题,它是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事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的重大政治问题。在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广大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需求不仅是对单纯的谋生手段或生产技能的需求,更多的是对发展现代生活和现代文化的总体需求。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把欠发达地区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农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的关系,巩固党的农村基层执政基础。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和“物”的共同发展,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机会和成果能够惠及到全体人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创新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思路及原则
根据欠发达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创新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思路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紧密联系当地生产发展实际,强化政府行为,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好各级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全面提高和优化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职业学校与职业技术培训并举,适应市场和劳动就业需求,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灵活开放、富有弹性、相互沟通的现代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又好又快”的实现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