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Web2.0在图书馆推荐书目中的应用探析
Web2.0在图书馆推荐书目中的应用探析
来源:互联网 sk001 | 赵丽华 何开云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Web2.0; 推荐书目;  大学生 ;服务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 Web2.0环境下的推荐书目,有利于大学生阅读到精品,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扩大推荐书目的影响。图书馆要充分利用Web2.0技术来推荐书目,为大学生提供推荐书目服务,指导大学生阅读,满足大学生的阅读需求,提升大学生的阅读效果,为构建阅读型校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Web2.0; 推荐书目; 大学生 ;服务

  随着数字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进行各种传送活动,特别是Web2.0的兴起,其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图书馆有必要积极关注Web2.0的发展,了解、熟悉Web2.0及其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本文拟从图书馆书目推荐的角度,探讨Web2.0在图书馆的应用。

  1 Web2.0的概念

  Web2.0是相对于传统的互联网模式发展而来的新一代互联网应用模式的统称,这一概念是2004年3月,由O‘Reilly媒体公司的副总裁Dale Dougherty 在公司的一次筹备会上首先提出来的。Web2.0的诞生,标志着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深刻影响着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其核心理念就是: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先进的Web2.0技术,提高服务质量。[1]

  2 Web2.0的相关技术

  Web2.0的相关技术主要包括:Blog 、Wiki 、RSS、 SNS 、IM 等。[1]

  2.1 Blog

  中文译为博客,即网络日志,它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共享空间,它是以日记的形式在网络中发表个人内容的一种互联网新型传播工具。它可以应用于数字信息服务平台的公告、交流及互动。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用户可以在每条信息下发表评论和意见。Blog作为“读者俱乐部”和“我的图书馆”的一种辅助功能,可以形成读者社区,它将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共享扩展到了资源共享、思想共享和经验共享[1]

  2.2 Wiki

  维基的概念始于1995年,其创建者沃德·坎宁安最初的意图是建立一个知识库工具,方便社群的交流。维基,其实是一种基于Web的支持多人协作创作和交流的超文本系统,它包含一套能简易创造、改变HTML网页的系统,再加上一套记录以及编目所有改变的系统。可以为人们提供创造信息、交流信息、使用信息平台,同时,也能像信息组织者一样,创造出满足他人需求的信息资源,使得个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在互联网上参与组织加工知识信息成为可能。同一维基平台上的信息知识创作者自然地构成一个虚拟社群,维基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2]

  2.3 RSS

  RSS是“Rally Simple Syndication”的简称,译为“真正简易聚合”,与HTML网页一样,是网络内容分发和汇聚的一种形式。RSS是Web2.0最重要的应用之一。人们常说网络上只有两样东西:人和内容。RSS就是为这两样东西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个性化的信息利用成为可能。[3]

  2.4 SNS

  中文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是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缩写,指提供SN服务的SNS网站。它集成了社会交往系统和软件,让用户可以通过网站的平台实现社会交往,构建知识网络社区,支持在社群内的知识共享。

  2.5 IM

  Instant Messaging,中文译为即时通讯。它是我国网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软件之一,如QQ、MSN、Skype等。即时聊天已经突破了作为交流工具的极限,已创建起一种新的社会交流关系,是现代社会交流方式的标志。

  3 Web2.0环境下推荐书目的特点

  推荐书目在我国古已有之,现存最早的推荐书目是敦煌发现的《杂钞》(伯2171号卷子),为当时的读书人列出了一份包括《史记》、《三国志》、《春秋》等25种文献在内的书目清单。[4]从元代程端礼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到明末清初陆世仪在《思辨录》中所开的《十年诵读书目》、《十年讲贯书目》、《十年涉猎书目》,从清代龙启瑞的《经籍举要》、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到近代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以及胡适的《中学国故丛书》、《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一系列推荐书目的刊行皆为当时的读书人提供了读书治学之门径。而Web2.0环境下,信息载体形态和传媒方式的多样化也促进了推荐书目范畴的扩大。[5]推荐书目亦称导读书目、选读书目,是根据特定读者对象或目的,围绕一定专业问题,对文献进行精心选择而编制的书目。它担负着推荐图书,引导读者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读书的任务,所以,人们也把它称作读书治学的“顾问”、“良师”。推荐书目形式灵活,对读者有一定的吸引力,对于宣传最新文献、优秀读物、科技成果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健康的阅读局面有良好的效果。[6]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制作切实可行的书目,推荐给大学生,以方便大学生阅读到精品,吮吸到良汁。

  Web2.0环境下推荐书目有以下几个特点:

  3.1 交互性强

  过去推荐书目主要是由专家、学者或者学术权威机构推荐,不重视读者的参与和反馈。而Web2.0技术为推荐书目创造了便利的交互条件,它可以构建网络交流平台。用户通过平台留言,图书馆再把反馈的信息加以关注,二者形成互动关系。用户一边通过平台了解图书馆的服务,一边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图书馆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Web2.0强调用户的积极参与和广泛互动,用户既是信息消费者,又是信息生产者、传播者和知识交流创新者,用户享有自主组织信息、整理信息的权利,交互性特别强。

  3.2 反馈及时

  Web2.0技术为推荐书目提供了方便、及时的技术支持,用户可以随时留言、及时反馈,及时沟通,相互纠正错误。此外,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强也加速了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快速沟通。

  3.3共享性强

  Web2.0既有利于用户的群体聚合和交流,也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和传播。因为Web2.0的网络环境为所有用户提供了广泛共享各种资源的便利,它鼓励用户参与信息的共享、共建,用户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能够从他人的信息中获益。故,共享性强。

  3.4 参与性强

  因为网络的完全开放性,Web2.0环境下的推荐书目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它提倡用户互动和创造,鼓励用户积极参与书目建设。所以,参与性很强。

  3.5 传播广泛

  传统的推荐书目通常只限于本校的学生使用,而Web2.0环境下的推荐书目,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每一个上网的用户都可以使用它,传播它,更新它。因而,Web2.0环境下的推荐书目的受众面会更大,传播范围会更宽、更广。

  3.6 动态性

  Web2.0环境下的推荐书目活动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因为,由于用户广泛地互动和交流,以及资源的及时更新等等原因,书目推荐随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它不像传统的书目推荐那样是相对静止、相对不变、更新比较缓慢的。

  4 Web2.0技术在推荐书目中的应用

  4.1 利用Blog,推荐书目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应用预防医学《应用预防医学》
《应用预防医学》杂志,于199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5-1345/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疾病防...
西南航空《西南航空》
《西南航空》(月刊)创刊于1988年,由中国航空传媒公司主办。旨在宣传中国国际航空西南、重庆、贵州、西藏公司及民航建设成就和发展,介绍祖国大好河山、民俗风情和航...
情报工程《情报工程》
《情报工程》杂志,于201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0-1263/G3,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探索与研...
食品工程《食品工程》
《食品工程》杂志,于197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4-1336/T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分析检测、...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99年, 是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重庆科技学院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类学术,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报主要为高校教师和...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内蒙古师范大学主办的外语教育教学刊物。为高师函授中文专业教学与科研服务,为广大自觉青年,大中专院校师生及中学...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