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实际工作中,我们强调开展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注重个性发展以及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在具体职业选择实践中,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能力匹配评估、职业机会评估、目标管理等具体本领,引导及时修订职业目标.尽量让其职业选择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提高职业应变能力,增强持久型就业能力,而这些都是职业生涯规划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开展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成为当今高校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们是一所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着眼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毕业生;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应该把提高学生的一线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贯穿于全过程之中。高职教育也不同于中专中技,只注重学生简单的操作技能的学习,高职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具备把相应科学知识转换为生产力的基础知识。总之,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在就业时需要具备的相关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基础,也为真正落实“就业为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提供基础。
(四)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人才培养主体的作用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我们认为,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大量、反复的实践技能训练来达到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的目的。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强调把企业的生产实际在日常教学中的体现,力求真实模拟企业生产实际,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企业生产实际,力求学生毕业时实现直接从校门到厂门的无缝对接。为此,我们加大力度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学校“双主体”,强调社会、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生涯应该更应该注重与社会、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要更加深入的了解企业实际,了解人才市场的真正需求,并把现实的用于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在构建“校企”双主体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与众多企业建立起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到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企业更多地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定期接收相关专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到企业学习、实践,使其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明确,使其增强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对自己以后的就业方向做好规划,加强相关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增强自身在该专业领域的竞争力。另外,企业通过接收学生的顶岗实习,让学生接收企业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企业录用这些毕业生更加有利,为学生在就业时,通过双向选择,到企业工作奠定基础,实现学生从校门到厂门的零对接,为企业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使企业破解当前存在的招工难、用人难的困境,提高企业竞争力。
总体来讲,近年来国家、社会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重视,对教育事业不断加大投入,企业的积极参,为我们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可能,相信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建设,通过大学生自设的积极参与,必定能够让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一个大的提升,不但满足大学生个人就业与发展的需要,更满足国家对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促进社会经济的更大发展。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