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生不断提高个人就业能力的过程中,对于提高学生个体的能力与素质具有普遍的意义,使学生的就业观念更现实,就业手段更丰富,这些将大大促进就业率的提高,能有力地缓解社会就业问题的压力,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基础;同时,促进了学生职业和个人能力匹配,更易做到人尽其才,节约了社会人力资本,提高了人才的利用效率。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目前,各个高校自觉或不自觉地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培养,有很多学校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根据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在工作过程中,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做法进行总结,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做法进行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准确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已经就业方向,经过认真分析毕业生的就业群岗位,我们总结出了有关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基础知识、职业技能、个人素质,基础知识是就业能力的基础,职业技能和个人素质是就业能力发展的两翼,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位一体才能有机地构成就业能力,结构如图所示:1、基础知识
我们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在择业、就业上已不再可能是“从一而终”,而要一次甚至多次面对职业岗位变动的状况,要适应这种变化,必须靠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综合知识。基础知识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前提。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知识中,必须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就不能发挥其创造的功能。在构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大学生根据职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基础知识包括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外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大学生要较好地把握自己所要从事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对专业知识理论体系、专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国内外最新信息和研究方法都要了解和把握。同时,对相邻专业领域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和熟悉,善于将其所擅长的领域与其他相关知识领域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构建起宽厚的基础知识。
2、职业技能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必须符合社会用人需求,适应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发展,必须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在这个角度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里面还必须具备“谋生手段”的能力,要具备职业相关的技能,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呆得住”。大学生在进行职业准备、提升就业能力的过程中,要强调技能训练,以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是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主要依据。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考核其实际操作能力。
3、个人素质
作为国家人力资源中的精英,大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就业方式的改变和未来职业发展特点,把握未来职业的变化发展趋势,转变就业观念,早日确定自己的位置,不断提高个人素质,重点学习和养成较高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在强化基础知识、职业技能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个人素质,如正确对待择业挫折的心理素质和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心理素质等,重个性发展以及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的提高,要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丰富文化生活,成为一个素质型的、发展较全面的人才。
(二)依据就业能力结构,结合专业特点,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根据教育部有关职业教育的文件精神,要求建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近年来的人才培养探索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逐步意识到产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要素。
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还缺乏应用能力。传统的脱离经济、脱离生产、脱离社会、突出理论、轻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特点、就业方向,按照就业能力的构成,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能力课程,结构如图所示:
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主要涉及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主要由专业基础课程组成,强调学习和掌握本专业中的基础知识,实现现代社会中队人才宽基础的要求,使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获得在其就业的岗位群中的发展的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强调职业技能的锻炼,这是学生在其就业初期的关键能力,主要通过开设实验实训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来实现。通过加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其在初次就业的时候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为其储备毕业后3-5年的职业生涯所需知识。让学生成功就业,并获得职业发展的机会,这是职业核心课程的关键任务。
职业拓展能力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实现其个人的发展,主要通过开设选修课程、限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强调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锻炼和提高个人的职业拓展能力。职业拓展能力课程的设置不单只注重第一课程的教育、教学,更强调通过课余,加强学校的第二课堂建设,让学生充分投身到科技、文化、体育等校园活动或者社会活动中去,不单只在校内提高和锻炼自己,更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学习和提高自身的职业拓展能力。
另外,我们认为,通过合理设置课程来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将课程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真正从整个课程体系中获益,达到就业能力提高的目的。对此,我们提出了“四全”育人的理念,强调“全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通过构建起一个高效的育人体系,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大学毕业生,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开展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的的职业生涯规划
当前,社会经济结构急剧调整,社会分工加速发展,几乎没有人会一次选择,终身就业。随着社会职业种类的不断变化,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职业,但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职业选择过程中准确、有效、及时地获取职业信息、科学做出决策的复杂性和难度。在这种新时期的人才竞争背景下,要求的毕业生首先能够积极把握社会变迁和社会需求,把社会需要作为自我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的结合,强化技能型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