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目前将杭穉英定位为设计师已无疑义,将穉英画室定位为设计事务所也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从上述论著已可见一斑。
如之前所述由于美术史、设计史、广告史、传播史等方向研究的深入,也随着众多学科史学研究的构建,越来越多的史料被挖掘出来,研究也越来越朝深处发展。例如1994年香港三联书社出版了史料成分较多《都会摩登——月份牌(1910-1930)》,该书主要是从美术欣赏的角度展示民国重要的广告载体月份牌,而仅在一年之后上海书画出版社就出版了研究性更强的《老上海广告》,已经进入了专业性很强的广告研究。从1998年开始,我国每年以一到两本的速度出版关于民国时期的广告书籍[7],若加上研究月份牌所承载的其他方面意义的书籍则显得更为繁荣与深化。特别是从2001年开始,关于杭穉英、穉英画室以及与其同时代的设计从业人员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学术热点。
四、目前研究呈现特点
综合来看,关于杭穉英、穉英画室的研究工作以下几个方面已有一些成效:
一是在史料的挖掘方面,填补了由于建国之后一系列经济、文化政策实施之后造成的空白。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兴起了日益浓厚的收藏热,其中艺术作品的收藏则更为明显;作为清末和民国时期流传广泛的月份牌引起了相当多收藏家和爱好者的关注。这种现象不仅表明人们对这段时间之内的社会状况有一个重新的审视,也表明人们对当时流行的艺术也有了一个更为客观的认识与评价[8]。最近几年和月份牌有关的印刷品得以翻印,使得研究月份牌等与当时相关艺术的学者和专家数量有所上升,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作为月份牌的创作代表杭穉英的研究也有了一些进展。
再则作为当时代表的杭穉英先生长子杭鸣时以及金梅生的儿子金培庚也提供了一些原始材料,使得对杭穉英及穉英画室的研究的史料准备工作已有一些基础。[9]
二是研究角度、观察视角多元化,丰富了研究成果。
在众多研究中,众多新视角的切入使人能更深刻的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例如其中有研究者考察月份牌中女性形象所承载的社会意义,有人研究与月份牌伴随的印刷工艺,有人则研究当时出现在月份牌中的商品以此来反映当时的工商业状况。诸如此类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是就设计角度来说取得的成绩仍然是初步性的,研究者尚未将杭穉英的设计作品做清晰细致的研究。众多研究者依旧将月份牌作为“画”来研究,即使有研究者将其作为广告对待,依旧未能完全从设计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尽管目前研究杭穉英、穉英画室已经有一些成果面世,但却鲜有人从设计的角度来研究杭穉英及穉英画室的作品,即使连穉英画室所出品的其他设计作品也鲜有提及,这与作品本身所承载的目的和意义是极不相称的。
三是研究主体日益年轻化、学术背景多元化。
纵观目前的研究者,可发现研究群体日益年轻化,且有众多的硕士研究生在关注杭穉英及穉英画室;同时研究队伍的学术背景逐渐呈现多元化,研究角度也日益变得多样、丰富。研究群体的变化表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杭穉英及穉英画室,研究者的多元必然带来研究角度与方法的变化。而且已有一些研究者开始从设计学角度关注杭穉英及穉英画室,这种趋势必然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为设计学角度的深入研究提供便利。
五、仍需努力的地方
在肯定这些已有成果与可喜变化的同时,还需要看到研究中的诸多不足之处。
首先,在史料的收集整理上还有待加强。
虽然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史料,而且显得较为清晰,但大多都集中在月份牌上。相对来说其他方面的设计作品则显得很少,穉英画室曾出品过为数不少的商标、礼券等设计作品,但到目前为止尚无人对此加以细致研究;而且月份牌中也尚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未收集到,例如裸体月份牌作为当时引起过很大轰动的作品,目前为止尚无人进行系统研究。
另外,纯粹设计意义上的史料收集工作尚未取得大的成果,目前为止只见零散的论文以及一些著作中的相关小章节论述过,但是仍然显得十分单薄,还有极大研究空间。
其次,研究者的背景虽然较以往有所拓宽,但仍然显得较窄。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社会学、历史学与艺术学领域的学者在从事研究。由于专业上的特点,使得对杭穉英的研究在史料挖掘与艺术特色分析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明显进步。但笔者认为杭穉英所设计的作品以及所创立的穉英画室还能够体现其他方面的信息。诸如穉英画室的组织形式、运作模式等,可以考察其为什么能在当时长盛不衰,可从现代经营、企业管理等角度切入进行研究。此外,还可从政治角度进行分析,杭穉英作为一个突出人物,穉英画室作为一个突出的设计组织,可考察当时的政治状况,诸如当时政府是认可月份牌的,从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就看出这一状况等。总之,笔者认为关于杭穉英与穉英画室的研究还可从众多方向切入。
再次,某些研究未能得到持续、深入的研究。
这此缺憾可能与某些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学科背景有关,之前的研究可能是基于一时兴趣,做出一点成果之后兴趣就转移到其他方向了,缺乏持续、纵深的研究。若能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或者将已得成果与所掌握的材料更好整合运用的话,研究的状况一定会比现在更有成效。
第四,研究方法尚有待完善。
之前的研究工作更多的局限与作品内部研究,对外部环境考察较少。近来的研究有所改善,但考察范围仍需扩大,仍需放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观察。虽然此研究方法有过于强调外因之嫌,但作为研究工作本身来说,众多的材料准备是宁多勿少,即使改变研究角度也可以为后期调整做充分准备。
另外,研究者之间沟通状况也有待加强,有时相关研究者的研究方向有很大的交叉区域,如果此时能保持有效的沟通,实现资料共享、互相交流,研究将会有更大进展。
六、总结与展望
总之,由于杭穉英在当时的月份牌创作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对杭穉英的研究也有了较其他民国时期从事月份牌创作、从事设计活动的人更多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研究杭穉英的学者和专家关注的对象更多的集中在其代表作品——月份牌上,与此同时,对其所创作的其他艺术作品或者说是设计作品以及穉英画室的关注却相对较少。研究杭穉英的设计意义极具有实际意义,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香港设计家靳棣强与陈幼坚曾将月份牌融入到了今天的设计之中,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对杭穉英的设计作品进行研究实在是件很遗憾的事情。
关于杭穉英及穉英画室研究的意义,笔者认为一则可以向世人展示当时的设计面貌以至社会面貌,使人能更客观、公正、清晰地看待20世纪前期上海的平面设计以及社会状况;二则可以展示一段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月份牌的设计面目,还月份牌作品本来的设计使命及意义,为中国的设计史研究提供一些素材,使其显得更为完整和丰富;此外还可以对今天的设计提供一些可借鉴之处,使得处于传统与外来文化交汇风口的设计师有一点更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