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 教学内容 学生兴趣
——
电影电视 影视音画 教学内容
——
影视音乐
2、多元文化,学科综合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世界上许多成功的科学家都与音乐有不解之缘:牛顿研究过音乐与色彩的关系;凯普勒致力于寻找行星运行中的和谐乐曲发现第三定律;伽利略以每拍0.5秒速度高唱《前进,基督的战士》来做小球斜面滚落实验发现了“落体定律’。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更是从铁匠铺那里发现“音乐上的和谐同发音体体积之间存在一定比例”的结论,并推广到建筑上“数”的和谐:中国建筑中“如鸟斯革,如羽斯飞”的飞檐翼角,十七孔桥如竖琴音阶似的桥孔排列;威尼斯乐派风格的波罗米尼圣伊夫教堂;法国流行的“罗可可”S型涡卷曲线建筑;“只有巴哈赋格曲才能与之媲美”的法国朗香教堂;美国纽约古根汉姆博物馆的多层音乐回旋曲式螺旋型倒置的“圆塔”;以及上海世博园的各国建筑等瑰丽作品无不体现了音乐在其间起“流动的建筑”的作用,她与姊妹科艺文化是一种部分与整体、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也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且起源于文化脉络。
可喜的是,以往校园中盛行“学科中心”的“精英文化”导致学生人格“片面化”生成,和各科竞相突出的“工具主义”造成人的价值观倾斜,违背学生自身个性发展需要的规律观已向“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和谐共生观转变,人格整体素质的提升也有规可寻:倡导课程向学习者的经验和生活回归——音乐与史地学科综合,可学习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音乐和风土人情;音乐同体育学科综合,可运用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韵律操;音乐同数学、理化学科综合,可联系“黄金分割线”,将美学概念与数学概念进行整合,懂得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声音性质同物理学的频率、振幅等知识架构;而音乐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则实可谓相得益彰、异曲同工。我国自古就有源于《吕氏春秋》中的“侯人兮,琪!”的世界上第一首情歌;有蜚声中外的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标题取自白居易《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一句;有刘天华根据王维两首五绝《鹿柴》和《鸟鸣涧》创作的二胡名曲《空山鸟语》;有马勒(奥地利作曲家)以李白诗词创作的交响乐《大地之歌》等文化精髓都运用了诗化的语言和散文式的表达来描述音乐的情景,烘托审美意境。利用作品提供的、有限的音响展开想象与联想,做到由点到面、由物到景境、由模糊到明朗、有概略转为生动、有抽象化为具体、有零散变为完整,不断生发,不断扩展深化。如欣赏器乐曲《百鸟朝凤》各片段时,我设置“寻找凤凰叫声”等的启示性情境使学生联想到的一切与鸟有关的词语、诗歌、声音、图画、色彩场景。很快,有的同学想到“鸟语花香”、“莺歌燕舞”、“两个黄鹂鸣翠柳”等诗词;有的同学用红色代表百鸟争鸣的喜气;用绿色表示春天生机;用口哨模拟鸟鸣,画出百鸟朝凤图,而凤凰真正不开尊口的尊贵叫声的艺术之妙笔处理也就不言而喻了。此时在热烈洋溢的交流中,处处感受到同学们思维的活跃、创新的激情与成功的喜悦。相信这极富想象力和哲理性,充满了诗情画意与人性光辉的语言配之动人心弦的音乐旋律,会对学生的情感与心灵产生怎样的感染力!学生的体验已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而是对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与人文精神的感悟与思索。
3、引进“流行”,对比欣赏
音乐纯属用有组织声音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领域,无论从社会内容,乐曲的旋律、曲式、演唱(奏)方式都是不同的,都经历了古典(包括巴洛克)、浪漫、民族、印象、新古典等各个时期、各种流派,每个时代的作曲家创作风格也各异。巴洛克音乐结构严谨、庄重、富丽,和声丰富,有着匀称的形式美,风格健康典雅;浪漫主义音乐比较注重个人感情,自我表现意识较强,同在一个交响乐队中,就配备各种不同类型的乐器,有大量显示各自风采、音色的表现;民族音乐由于历史、地理、语言、习俗、宗教的不同也形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韵味。而现代流行音乐是在都市文明中发展起来,属于现代的——特别是年轻人的音乐,她随着时尚风标不断变幻,集前人各个流派大汇合的产物,我们不能不说它的存在也是人类的一笔精神财富:美国作曲家格什温将爵士乐溶入交响乐创作了轰动乐坛的《蓝色狂想曲》,使他成为“爵士阵营和正统音乐之间”的一个纽带;而“现代音乐之父”科普兰早期作品的爵士乐因素堪称“母语”。流行音乐有以高度刺激(撕裂的吼叫、震耳欲聋的电声、重低音)与高度的单调(单一强拍的重复)相结合的高度自由、高度宣泄的摇滚乐形式;有沉醉于轻声唏嘘、低语回荡的“情调音乐”。这是现代人心理节律的两个极致,也是对人类“原始本体”的追寻和回归——在这里找到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本我。既然有如此“全信息”与“多功能”的音乐输出,就该有同样“立体声”、“多声道”的耳朵来接受,同时,多元文化的“熏染”,“轻”“重”音乐之间的鸿沟已非泾渭分明、势不两立,而是互相渗透、彼此补充了。
对一个民族来说,音乐的源泉在于它的土壤,每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必须首先建筑在它自己的儿歌、民歌和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千百年形成的民族传统、民族语言、民族的心声——民歌,就象“母亲的乳汁”和“儿童的母语”(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都市化的一些流行音乐时常也秉承了乡土千丝万缕的气息,通过对山野生活的缅怀来抚慰城市文明滋生的疲乏和冷漠。我国已有很多创作者根据民歌讲究的旋律美、演唱所占比例较大的特征,成功出品了致力于民族情调结合流行基色的优秀歌曲,适合作为学生可圈可点的维生素M(music音乐)大比拼套餐:如河北民歌《小白菜》与那英《山不转水转》,湖南民歌《浏阳河》与《又唱浏阳河》,江苏民歌《茉莉花》与东北秧歌融合的《大中国》(高枫),江苏民歌《无锡景》、〈孟江女〉与江珊《江南水乡》、谷建芬〈妈妈的吻〉,内蒙古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森吉德玛》、《嘎达梅林》与布仁雅尔《吉祥三宝》、腾格尔《天堂》、《蒙古人》、凤凰传奇《自由飞翔》、《月亮之上》;以及藏族民风的《回到拉萨》、《阿姐鼓》、《坐上火车去拉萨》,广东岭南民风的《弯弯的月亮》(刘欢)、《风含情水含笑》,京韵民风的《北京的桥》、《前门情思—大碗茶》、〈中国功夫〉,新疆民风的〈快乐老家〉、〈为你〉、〈楼兰姑娘〉,汉族民风的《满江红》、屠洪刚《精忠报国》;进而将小提琴名曲《梁祝》与陈美的现代小提琴相联系,举一反三,使学生顿悟其良莠而豁然开朗。另外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自编校本教材,适当引进本土地道的戏曲和各地优秀的传统剧种:如豫剧《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黄梅戏《天仙配》和日本民歌《樱花》,体会乡情乡音、朴实无华的生活环境;或以“感谢父母恩情”为主题安排《感恩的心》及律动的“手语操”、演唱歌曲《听妈妈的话》、《爸,我回来了》、《外婆》、《爸爸妈妈》、《常回家看看》等建立学生回归“人本”的感恩意识,认识流行音乐也源自民歌,经典音乐离他们并不遥远,并增强学习经典音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