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破“教参—教材—学生”的固定程序和模式,“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以新观念为主帅、新能力为先锋、新方法为利器、透视新亮点地重组音响资料库;并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宗旨,因地制宜地适当增减,创造性地二度开发教材:“去其糟粕,取其精髓”来配置教学,以实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关键词:优化编制;多元综合;“流行曲”与民歌对比
新世纪的经济振兴,促进了艺术门类的空前繁荣,音乐艺术成为一个骄阳似火的人类精神文明标志。音乐(音响)作品本身是艺术和技术高度结合的产物,如果这两者存在分歧就直接影响最终的作品质量。在某种意义上,音乐教师就是为学生服务的音响工程师,是艺术与技术间的焊接师。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取系统科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的第一手材料,一个优秀的音响工程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还要有精湛的遥感调控技术,以显易懂的技巧、清新明朗的音响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正如教育家吴斌曾讲:“在音乐教育教学上,不论是课程改革还是教法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
1、优化组合,机动编制
古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人说中国的教师可以没有大纲却不能没有教材,而美国的教师可以没有教材却不能没有大纲,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著名教育家钟启泉认为,在教法上教师尤需确立三个新观念:a)有效教学观。从科学教育学的高度探讨(包括引进电脑技术在内)教学设计技术,追求“高效教学”;b)学生进步观。教师是为每个学生的进步而教学,每个学生进步与否是衡量教学优劣的尺度;c)教学媒体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显然,教材编排的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标准,既要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的联结点、联结线突出,又要了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断裂带及断裂点,预测将来学习的发展带、发展点,为迁移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了。
1.1 追溯音思,整合教材内容
美国著名的“认知—结构”学说教育家布鲁纳,曾强调教材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物,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苏轼《跋君谟飞百》),只要把握了艺术的精神—时空意识,任何形式都可以从这里衍化出来。以欣赏课为例,由青少年不稳定的心理特定性,可精心策划编程知识的链式结构,按作品风格内容、演唱演奏形式异同点,集中一课地激情畅游。如钢琴五重奏《鳟鱼》与童声合唱曲《鳟鱼》、领唱《我的祖国》与《故乡的亲人》、奥运会会歌《手拉手》与《北京欢迎你》、声乐曲《走进新时代》与《爱我中华》、管炫乐《北京的喜讯到边寨》与《红旗颂》、民族风格舞曲《凤阳花鼓》与捷克《朋友波尔卡》、歌伴舞《中国娃》与《众人划浆开大船》、《青少年管炫乐介绍》与《民族器乐介绍》、器乐曲的马思聪《思乡曲》与德彪西《月光》、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乐》与格罗菲《大峡谷》第一乐章《日出》、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与(前苏联)格里埃尔《声乐协奏曲》等的优化对比组合,拳拳突出音乐语言的塑造功能,预示着“艺术=思想=每个日常行为”的现象,锻炼学生细致而灵敏的音频听觉冲击力,促进高度关注率,提升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水平,创造利于发散思维的意念导向情境。如童声合唱《回声》使人想到寂静的山谷,杜鹃声使人想到深山密林,《大峡谷》对毛驴的描绘,使人想到旅游者骑着毛驴沿小径观赏科罗拉多大峡谷胜景的悠然景象。达到贝多芬创作时的感受:“周围树上的金翅鸟、鹑鸟、夜莺和杜鹃是和我在一起作曲的”、“森林、树木和岩石,都反映着人的思想感情”的那种“移我于物,而又移物于我”的主客观不由自主的情感反射,在互动中升华精神境界,达到三度拓宽知识结构,起动心智能量。因为每一种艺术类型都有她独特的观物方式、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美感设计和美学目的,每一种形式均表征一种意义,真正的艺术形式规范的是为心灵所选择的,能够超越感官,最大限度地扩展到不受感官控制的精神时空,则简单的媒介工具(教材)本身也就并不形成艺术。
1.2 归纳交融,整合教材源头
我们面对一件艺术品,不论是古雅典的巴特农神殿,还是苏轼的寒食诗,都同时在面对一个通过了无数时间销毁的生命,于是,艺术品自身蕴涵着在时间中挣扎的意义,其动人之处是她常以一种暗示的方法存在,并使存在变成一种理念。教材中影视音乐部分的教学,就充分体现音画之外延性质对“主题表现”流派艺术的高度融合。影视特有的利用数十分钟长镜头画面来通过现场文物与人的关心、周围环境气氛等信息的拍摄记录,传达人们的情感与振荡力,把艺术化作一种过程,强调时间的绵延不绝,扬弃了起始与结果的僵持。“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在艺术时空观里,人只是无限空间中一粒微沙,其活动也只是无限时间中微不足见的一动;在哲人眼里,艺术只不过是一种体验的方式,语言与技巧永远是要被超越的。电影《音乐之声》的主题歌《Do Re Mi》、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红楼梦》的主题歌《枉凝眉》等优秀的影视歌曲虽出自名著名片,但只摘自片中的主题曲而未出现相关的其他配乐,颇有点以偏概全、美中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全面理解影视音乐的内在涵义。其实,许多出色的、大量脍炙人口的影视歌曲的影响力有时甚至远远超过影视本身,除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影视人物同时,也铸造出影视音乐史上一部部经典的作品。多年之后,影视中的片段或许已被人淡忘,但这些影视配乐,却仍为人们所传唱,成为心灵深处挥之不去的最美:如港台的《男儿当自强》、《沧海一声笑》、《橄榄树》、《月光爱人》、《大地的孩子》、《海上花》、《似是故人来》;内地的《长江之歌》、《重整山河待后生》、《一个美丽的传说》、《好人一生平安》、《牧羊曲》、《乡恋》、《小草》等,和新近的《菊花台》、《美丽的神话》、《左边》、《星空物语》、《红色石头》、《谁说书生百无一用》等等都是极具价值考究的教科范本。如果要问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国歌是一首电影歌曲,那么,答案只有一个——中国(《义勇军进行曲》选自影片《风云儿女》),此也佐证了我国影视音乐成就的卓越和源远流在片中或贯穿、或驾驶的作用却差强人意,“知其一(娱乐性),不知其所以然”的占大多数。于是,挖掘出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的交汇点、追溯教材源头又是一个突破口:
学生兴趣 上
课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