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周恩来自我批评的特点
自我批评是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周恩来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他的自我批评具有主动性、真挚性、无私性与示范性的特点。
1.主动性
周恩来经常讲,人人都会有缺点,凡夫俗子难免犯错误,世上没有完人。因此个人应该注重自我批评,并且应该注重主动自觉的自我批评。早在1943年他撰写的《我的修养要则》中,即强调要自觉进行自我批评,“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的坚决斗争。”“适当的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的纠正自己的短处。”[3]他认为我们既要反省自己的错误,也要把错误公之于众,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因为错误的东西光靠个人在那里想,是不容易改掉的,要靠众人的帮助。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周恩来的自我批评不是迫不得已的,而是积极主动的。1962年他在全国煤炭会议上曾先后四次作自我批评,说责任在中央、国务院,他自己要负主要责任。周恩来强调“任何政策中之正确部分或错误的部分,必须适时地不但向干部而且向群众公开指出,才能得到群众的了解和拥护而成为力量。领导者必须掌握这一主动,不要因过分小心,许多有关政策问题,仅限于少数干部知道,弄得群众及下级干部反而彷徨不定,结果,必使自己限于被动。”所以,“领导者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4]。周恩来作自我批评时,绝不强调客观原因,而是首先从自己的思想、立场、观点、方法上去寻找根源。他所领导的工作出了问题,自己首先自我批评,承担责任,然后再帮助身边的同志分析各自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为了党与国家的利益,即使不是他的过错,他也主动承担责任,“认为自己有失察之咎”[5]。
2.真挚性
周恩来自我批评是发自肺腑的,具有情感上真挚性的特色。周恩来认为只要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我们就能够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自我批评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认真解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1973年周恩来陪外宾到延安,见解放二十几年了,延安人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他在自我批评时竟流下了热泪,说我这个当家的总理,家政没管好,对不起你们。在场的干部群众听后都为之感动不已。他自我批评中的真情性来自于他对人民的热爱与对工作高度的负责任。他经常讲在工作中出现错误,要敞开心扉,真心实意地听取群众意见,勇敢地进行自我批评,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将工作做得更好。同时通过自我批评,也能教育他人。有人把周恩来的自我批评看作是一种“检讨过关法”,我们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周恩来的自我批评既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又是一种务实的工作作风与高尚的思想品质,还是一种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自我批评贯穿于周恩来的一生中,是他思想政治工作的独有特色。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每一个人,不管过去做了多少工作,现在担任什么职务,没有党和人民,就既不会有过去的成绩,也不会有今天的职务。党和人民是伟大的,我们个人是渺小的。想通了这一点,还有什么错误不能在党的面前承认和悔改呢?”[6]
3.无私性
自我批评的关键在亮“丑”。自我批评与慎独、自省不同,它的重要特点就是把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亮出来公之于众,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周恩来本着对党、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主动进行自我批评,坦然说出工作中的不足,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有错误要逢人便讲,既可以取得同志的监督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们以借鉴。他经常解剖自己、检讨自己,把改造自己、检查自己同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他把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足,坦露给大家,让大家了解他、监督他、帮助他,同时又把这些经验教训化为大家引以为戒的精神财富,以便把工作做得更好。当中央决定编印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的著作时,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提议,把他的文稿也整理一下,以便保存,立刻为他制止。他说“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的错误──让活着的人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7]他在群众面前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检视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丝毫没有授人以柄,引火烧身的个人顾虑。梁衡关于周恩来的“六个大有与六个大无”的论述,给他的自我批评中的无私性做了最好的诠释。
4.示范性
周恩来认为,自我批评不仅是提出要求,而且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他对自我批评作过深入的思考,认为一个人总是容易看到人家的短处,看到自己的长处。应该反过来,多看人家的长处,多看自己的短处。他对自我批评的认识与思考如此到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周恩来表里如一,光明磊落。从不讳言自己的缺点错误,一旦发觉和认识到错误与不足,立刻改正。他是我们党的领导人中在各种场合,作自我批评、自我检讨、坦言自己错误最多的一个。他一贯把功劳归于党、归于集体、归于同志,有了错误缺点,首先自己承担责任。他自我批评行动如此到位,是我们追赶的目标。周恩来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从不诿过于他人。就自我批评而言,他是古今中外透明度最大的人,从不文过饰非,从不标榜自己一贯正确。他以自己崇高的人格形象,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楷模,形成了推动社会前进、激励人心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共产党人自我批评的楷模。周恩来常说,自我批评“不仅能使自己进步,也能帮助别人进步。”“人家看你作自我批评,他也会作自我批评。”他历来强调:“为了团结起见,为了进步起见,应该以身作则,先从自我批评开始。”[8]他不但自己注意自我批评,而且注重引导他人进行自我批评,他是引领人们共同提高的典范。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特点
周恩来是我党领导人中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楷模,他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结合上具有长期性、交融性、深刻性与卓著性等特点。
1.长期性
批评他人可能容易,自我批评比较难;一时的或短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经过努力可能容易做到,最难的是一辈子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因为批评与自我批评虽是一味良药但苦口,要善其始终并非一件易事。周恩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一以贯之地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早在周恩来创建“觉悟社”时,就把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起来,并且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组织原则写入社章。之后一直将批评与自我批评贯穿于其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从遵义会议上对第五次反“围剿”军事指挥错误的总结,到延安整风中对党的历史问题的反省;从建国前夕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大会上讲自己虽然有二十七八年党龄了,还不是犯过许多错误?到后来历次关于知识知识分子和思想改造问题报告中总把自己摆进去;从“七千人大会”前后对“大跃进”中高指标等错误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到文革中为了维护全党以毛泽东为首的团结,多次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直至他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积极提倡自我反省,并长期自觉地接受别人的批评帮助。希望通过有效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引导大家增强大局意识,讲党性,讲原则,讲真话,讲实话,自觉地经受党内生活锻炼,增强党性修养,并始终坚信:“只要我们做到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就会锻炼得更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