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与讨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比我们直接灌输一些思想效果要好得多。不是强制让他们“口服”,而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让他们“心服口服”,真正达到宗教观教育、教学的目标。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资助课题的部分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2009tjk060)
作者简介:1、权麟春,男,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教师。
2、许冲,男,中山大学博士在读。
3、林志鹏,男,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师。
注释:
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4页。
同上书,第347页。
《论语.八佾》。
《论语.颜渊》。
《孟子.离娄上》。
《孟子.梁惠王上》。
这段材料摘抄于樊浩:《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0页。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3] 樊浩.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 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9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