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文化的多元化,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日趋密切,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无形之中会影响我们的年轻一代。在意识形态领域,宗教无疑是一张好牌。西方国家曾扬言: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尚未开垦的宗教市场,要像打败苏联和东欧那样打败中国的“社会主义”。正是由于在国际国内“宗教升温”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越来越多,比例呈上升趋势。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国教育、文化、宗教部门的极大关注。但是,大学生信奉宗教的特殊经历,其宗教观念、宗教行为等方面与普通信教群众有明显的不同。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该牢牢把握党的宗教政策和大学的育人目标,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宗教观教育。而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高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就能完成了的教育、教学任务,必须常抓不懈。该论文着重从教学授课这一环节谈谈自己在授课的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体会、心得。
关键词: 大学生 宗教观 教育
在授课的过程中作者是按照这样的进路对大学生进行宗教观教育的。首先,讲清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的概念以及有关的内容。其次,重点放在讲授“大部分中国人为什么不信教?”最后,让学生讨论“大学生该不该信教?”
一、讲清为什么要进行宗教观教育,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每年的暑假期间,我们学校在学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之后,要组织大一的学生利用暑假期间搞一次社会调查活动。旨在使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掌握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观察世界、分析国情的思维方法,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部分同学选择了以《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为题进行了调查,并撰写了调查报告。从调查的数据和查阅有关资料来看,信仰各种宗教的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比例呈上升趋势。
西方国家利用“颜色革命”、宗教渗透以达到制造民族分裂、破坏国家统一的目的。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分裂势力以宗教为媒介,对我国的青年学生进行拉拢,不断地腐蚀青年一代,企图实现地区独立,分裂国家的罪恶阴谋。在意识形态领域,宗教无疑是一张好牌。西方国家曾扬言: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尚未开垦的宗教市场,要向中国一亿人传福音,使中国基督化、福音化,要像打败苏联和东欧那样打败中国的“社会主义”。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
学生对于自己身同感受、亲自付出辛劳之后的调查所得,以及热点问题还是很感兴趣,由此生发开去。
二、讲清大部分中国人为什么不信教,以解答学生心中的谜团
在重点讲解“大部分中国人为什么不信教”这个问题之前,必须讲清两个知识点。一是世界有三大教派: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分别对这三大教派作以简要介绍。基督教(christianity)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的社会,创始人为耶稣。1至5世纪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成为罗马帝国所允许的宗教,391年罗马皇帝宣布为国教。现如今的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基本教义都是相同的。即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圣经》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组成,是基督教的经典。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大约有22亿信徒,为拥有信徒最多,全球分布最广,对世界影响最深远的宗教,现在以亚洲、非洲的信徒的发展最快。伊斯兰教(Islam)7世纪时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创始人为穆罕默德,教徒人数将近6亿。“伊斯兰”是顺从的意思。其教徒称为“穆斯林”,是指服从安拉和先知的人。伊斯兰教在我国亦称回教。该教分为逊尼与什叶两大教派。其分布主要集中在西亚、北非、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各地。万物非主,唯有真主。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古兰经》等。佛教(Buddhism)由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
二是弄明白“世俗世界和意义世界”,为进一步理解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世俗世界就是现实的利益关系与利益冲突的世界,可以捉摸到的、可见显现世界,涉及到世俗的利益问题,是一种有限。它是用“实然”(To be)的方式把握,遵循真理原则。“所谓真理原则,就是在意识和行为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和执行真理的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①意义世界就是以理导欲,实现生命的超越和人性的提升。“意义”之所以称之为意义,是对世俗利益的超越,是对无限与永恒的追求。它是用“应然”(Ought to be)的方式把握,遵循价值原则。“所谓价值原则,就是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包含主体需要,讲求价值,注重效益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内容就是改造世界使之适合于人类社会进步发展,或按照人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包括人和社会本身”。②意义世界对维持个体与社会的生命有机体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如春天,现实的春天乍暖还寒,青黄不接,不是收获的季节,但是人们总是赋予春天以意义,人们赞美春天,歌颂春天。因为在春天里播种,这就意味着希望、憧憬、期待,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在意义世界中获得了一种“真实”,在充实愉悦中不知不觉度过了这段难熬的日子。而本应该歌颂、赞美的是秋天,秋天是真正收获的季节,但人们在世俗的世界里获得了“真实”,毫无意义可言,在人们的眼里收获过后是萧索、落寞、凄凉、伤感……
讲清这两个知识点,让学生对宗教有所了解,特别是从第二个知识点的理解中更清楚地明白“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不信教”的真正原因。
“大部分中国人为什么不信教”,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儒家。儒家的人生智慧是一种入世的伦理智慧。儒家把“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提出了一套反求诸己的修养方法,阐发了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从而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仁者,爱人也。”③仁的本质是爱人。“克己复礼为仁”。④礼是仁的节度,要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孔子“贵仁又尚礼”。 孟子在继承孔子“仁”的基础上,主张“仁义统一”,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⑤孟子并不突出“礼”,“亦有仁义而已矣”⑥。荀子在“隆礼”的主张下,将仁、义、礼三者统一起来。“礼”是解决家国一体社会结构下伦理实体的建构问题,表现为血缘—伦理—政治的三位一体。如何实现由家及国?那就是“忠恕”。“忠者诚以待人,恕者推己及人。”从肯定的方面说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否定的方面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⑥“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家庭推及到家族,由家族推及到国家,实现了由家及国,推扩之天下。《大学》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之前是内圣的“课程”,修身之后是外王的效果。内圣外王之道就是“三纲八目”的“大学之道”,也就是“德者得也”相通之道。故儒家的人生态度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促使人们开拓进取、奋发图强,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事业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