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四元素说”开始就走上了不断探索世界物质本源极其真实形态的科学道路,正如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世界的无穷奥秘不仅激起了西方哲学的极大热情,而且也推动了科学在否定之否定的扬弃中不断发展,权威屡遭质疑,真理不断被揭示。勇于探索和冒险,求真求是不仅是西方哲学的特质,也是西方古典美术在造型、空间和色彩上求真求实的内在动力和审美理想。古希腊人体雕像艺术倾注着古希腊文化对人价值的肯定和追求真实、理性与和谐的审美典范,因此,古希腊那“健全的精神必然寓于健全的身体” [16]之中的人体艺术,才散发出“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17]这一跨越时空、超越文化的人文之美。虽然西方经历了一千多年极力宣扬“上帝就是美,美就是上帝”这样虚幻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使古希腊、罗马文化倡导的人性美、现实美几乎销声匿迹,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不仅一扫基督教对人性的千年束缚,而且使美术重新回到更加科学、准确地再现世界和人性美的境界。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即使宗教题材也日益世俗化,西方美术从此将世态民情、上下古今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度纳入到艺术审美的视野中,使美术大有包罗万象之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现实主义精神。正因为西方古典美术将现实人生作为主要的描绘对象,把求真求实视为美术审美的最高标准,因此在空间上力求从透视学层面再现对象的远小近大、体块明暗,从解剖学角度研究人体因姿态、情感、运动和变化,从色彩学原理出发描绘物象因远近、环境的不同而引起的色彩差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伦勃朗的《夜巡》、华托的《发舟西苔岛》及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等作品堪称这一审美标准的名作。如此唯求真是瞻的西方美术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将古典美术所追求的审美理想推向了高峰。
随着工业革命席卷欧洲,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也因科技进步、政治动荡和信仰危机的出现,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各种各样哲学思潮的冲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依赖透视学、解剖学建立的文艺复兴美术审美传统,遇到纯粹以现代科技为手段的照相术镜子般地再现万千世界的时候,古典美术顿时失去了审美自信,西方现代美术的激变看来势不可挡。然而,在日新月异、“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世界面前,在新的审美标准不可能建立起来的时候,现代美术家们视乎等不及了,纷纷以自我的方式表现对世界和内心的理解、认知、困惑、好奇乃至恐惧,林林总总的美术流派因审美趣味不同应运而生。野兽派以狂乱的色彩、快乐的线条在平面上抒发着对生活或焦虑、或纯净的感受,立体派以大胆的解构或分析、或综合地诠释着对现实颠覆性认识,未来派、构成派分别以速度、技术冲击传统、展望未来,表现派则回到内心以主观化的色彩、抽象的线条诉诸情感的恐慌或微妙体验,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则以精神分析学说、“破坏就是创造”的口号演绎出潜意识的梦境或惊世骇俗的“艺术”,风格派彻底消解了绘画的主题以平面、平静、抽象的几何语言传达着近似东方禅意般的理性趣味,波普主义更是抹平了艺术与商业的界线以工艺般的不断重复张扬着商业化的视觉冲击等等不一而足。西方美术彷佛在现代文明的超度下获得了“涅槃”,跳出了单一的表现方式和审美标准,迸发出丰富多彩的创造力和个性十足的审美滋味,一改迷恋描绘物象真实的套路,易辙到关注广阔领域视觉、心里体验的事实,并没有解决西方美术逐渐远离普世人文审美的问题,反而因艺术审美层面的莫衷一是造成了更广泛的审美混乱,古典美术曾经给予大众的审美愉悦、精神抚慰好像在现代西方美术中还难以找到。这既是西方现代美术审美的现状,也是西方文化、美术引以自豪和困惑的地方。
四、结语
在高校国际合作美术教育办学的背景下,讨论中西方美术的对比研究问题,的确是一个复杂而又难以回避的重大课题。本文从中西方哲学层面、中西方美术的表现方式和中西方美术的审美标准三个维度探讨了中西方美术的差别。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凸显了两者差异的哲学、文化动因,但对于如此宏大的学术课题难免挂一漏万,不能尽释。然而我们在上述三个方面理清出中西方美术各自特点的同时,不难发现两者都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艺术奇葩,具有不可替代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魅力。在国际一体化的当下,在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人类居住的地球日益成为一个村落的语境中,在高校国际合作美术教育开放式办学的的趋势下,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应在保持各自文化特色的前提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择善而从,的确是中西方美术教育应该有的交集和文化审美胸怀。只有这样中西方美术才能从相互欣赏的境界,打破因历史、文化、政治乃至信仰不同所形成的无形鸿沟,真正使文化的美、艺术的美成为人类普世的审美共鸣,为丰富、美化、装点全人类的精神天空做出我们共同的遗世后代的贡献!
注释:
[1] 胡适 著. 《中国哲学史大纲》[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40.
[2] 俞剑华 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年版,27.
[3] 刘盼遂 郭预衡 主编. 《中国历代散文选》(下)[M]. 北京出版社. 1980年版, 228.
[4] 徐君 编译 《儒家经典》[M]. 青海人民出版社[M]. 2003年版, 116.
[5] [美]S·克莱纳 等著 诸迪等译. 《加纳德世界艺术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126.
[6][16] 马晓琳 著. 《西方美术史》[M].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9,25.
[7] 吕立新 著. 《齐白石 从木匠到巨匠》[M]. 北京出版社. 2010年版, 217.
[8][9][10] 《老子 庄子 列子》[M]. 岳麓书社出版社. 1996年版, 12.22.184.
[11] 出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2] 《金刚经 坛经》[M].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84.
[13][14][意]莱昂纳多•达•芬奇 著 戴勉编译. 《达•芬奇论绘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 6.
[15] 张毅 孙艳君 选注. 《苏东坡小品》[M].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年版. 95.
[17][德]温克尔曼 著 邵大箴 译 《希腊人的艺术》[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