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者标榜的体现主体自由精神的无意识是否绝对属于自身?玛格利特也给予了深度怀疑。在《孤独行者的想象》中真我已经死掉,但一个戴着礼帽、穿着西装革履的完人形象从形同枯槁的身体中漂移出来,大步向前。在《恋人》中,正在接吻的恋人面孔上蒙上了一层布,接吻者成为一张空空如也的画皮。这说明在我最隐秘处也被他者操控着。这又一次展示了玛格利特的拉康式先机。“无意识不是初始的,也不是本能的,它所知道的基本的东西只是能指的基本单位。”[9](p454)个体的主体意识是在言语活动中形成的,而言语意义生成在语言结构中。结构超越对话双方,对言说者的话语行为起着一种说话主体无意识的规范作用。即言说中我们意识到的东西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结构”形成的我们对语言的无意识应答,这个外在的“大他者”之潜在力量构成了人的无意识。所以“无意识是大写的他者的话语”[9]( p417),不是生物性的,而是文化产物。达利等超现实主义者对自我本真预设的悲剧性就在于,任何关于人的原初境遇的想象都不是前思维,前语言的,也是在语言中建构出来的。也就是说,妄想狂在幻想性认同中追逐的另一个对象性自己不是个体生理本能的转换,而是在一些个体之外的“社会张力”中形成的,妄想中的幻象正是虚假欲望满足的支撑点。所谓的无知无觉的疯癫状态和梦幻境态恰恰也是人在接受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更强大魔鬼“他者”——也就是现代哲学预设的一个具有巨大能量的“超人”询唤的结果。“个人主体最本己的灵魂都被魔鬼的大他者所内居着。”我极力地迎合他者赋予我的角色,时刻以此角色自居,从而把这个“非我”误认为本真的我。由此可见,超现实主义画家笔下对决现实世界,寻求本真自我的幻象世界本质上都是“他者”借用画家之笔戏说的本不存在的故事。他们绘画中的支离破碎恰是“疯癫社会”的另一种形式,他们致力的反现实强暴努力无非意淫而已。
结 语
玛格利特对超现实主义艺术的证伪其实是在指责现代派艺术革命的不彻底性,换言之,现代派艺术依然为艺术虚构了一套完备的“父亲的法则”。因此,在他看来,绘画艺术只有从“一切都木已成舟”的观念中解脱出来, 即把它自我预设的艺术定义和语言结构消解,让不能解释任何东西的形式结构的不稳定性显现出来,才是自由的。艺术的本真即在通过不追求任何确定意义的自由创造活动,开启一个无边无际的、非同一性的模糊领域。作品既是形象,又是能指;既是言说,又是实在;既是有,又是无……是它们之间彼此对立、篡改、逆转、召唤和衍生的游戏。绘画与装饰、艺术与日常生活、创作与意念、艺术家与非艺术家之间的差异也一定会敉平。于此而言,玛格利特是一座从现代派通向后现代艺术的桥梁。
参考文献:
[1]转引自耿幼壮.破碎的痕迹[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法)米歇尔·福科著.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3](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著,季广茂译.实在界的面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47.
[5]方汉文.后现代文化心理:拉康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6]夏光.拉康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A].见:谢立中、阮新邦主编.现代性、后现代性社会理论:诠释与评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9.
[7](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著,季广茂译.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47.
[8]凯瑟琳·库赫.分解:现代艺术的核心[A].激进的美学锋芒[C].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法)雅克·拉康著,褚孝泉译.拉康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94.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国信息界(e医疗)》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