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归结来讲,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如《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而不问伤马了没有。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二是关于“本”这个概念。“本”字由一木一横组成。木泛指树木,一横指土地。一横被木字之干竖向向下穿越,意为“树木通过主干向下奔放的规律。”下面的一小横,也代表“树根”之所在。树根有向下扎的主根基,也有向四边延扎的次根系,因而系指草木的根或者靠根的基干。所以“本”就是事物的根源。“本”在哲学上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的“本”,在这里使用,不是“本原”的本,而是“根本”的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三者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人为本,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问题。比如说,我们求学、求知、求技、谋求就业、努力工作等,为什么?为了谁?依靠谁?怎样做,这既是一个狭义上的“个益性”问题,也是一个广义上的“群益性”问题。在为你为他的后面实则也是为自己,在为党为国为民的后面个人的“我”也得到了实惠、得到了利益。个体组合为群体,群体蕴裹着个体、家庭细胞的聚合结成了社会复合体,社会复合体中又含育着千万亿个家庭细胞,这是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割裂不了谁、谁也超脱不了客观的不争的事实。“神六”、“神七”的英雄们虽然超脱了大气层,进入了物体自由飘忽的太空真空,但也超脱不了地面上由人操纵的高端科技的指令掌握。任由你隐居于什么样的“世外档源”里,也还是要自觉不自觉的维护你所处居的这片“净土”,不然的话,你也不会安逸无虞。大家所耳熟能详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总归一句话:和谐社会,人是根本;以人为本,本则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