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工业废弃地再利用研究综述
工业废弃地再利用研究综述
来源:互联网 sk001 | 马静,罗萍嘉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工业废弃地;再利用;综述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一些专家学者对国外案例做了研究:张艳锋(2004)介绍了德国鲁尔杜伊斯堡A.G.Tyssen钢铁厂改造项目,分析了设计背景和设计师比德·拉茨的设计理念,提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改造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及教训,提高政府部门对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认识,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推广社会监督及公众参与[29];邓雪娴(2004)介绍了国外成功实例:奥地利维也纳由煤气储罐改建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德国柏林市郊老工业区的功能转换与多层酿酒厂房的改造等[30]。

  对于废弃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方式:陈帆和王驰(2003)认为将产业建筑遗存改造成转型住屋可以满足我国目前住宅大量紧缺的社会现实,列举出由产业建筑遗存改建的转型住屋实证案例:LOFT、复式单身公寓和城市廉租房[31];寇怀云(2005)认为工业建筑空间与展示空间具有空间结构、功能、造型的共同点,列举了洛杉矶一个建筑群改建的临时现代博物馆、老煤矿发电厂锅炉房改建的德国设计中心等成功实例,提出将旧工业建筑改造成为展示空间能更好的发挥废弃工业建筑自身的特点[32];吴木生、安军(2007)做了将机械加工厂改建成高档社区的实践研究,提出应该发掘废弃工业建筑内在的历史、文化、经济等诸多层面价值,激发其在其历史地段及街区的新潜能[33]。

  国内的成功实例有以登琨艳为先锋的上海苏州河沿岸仓库群落的保护与再利用;北京798旧工业建筑区改造;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北京外研社印刷厂改建设计等。

  与国外将废弃工业建筑改造成办公室、文化产业园、博物馆等丰富的模式相比较,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较为薄弱,改造模式单一,缺少相应的保护与改造标准,而且多数废弃工业建筑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3.4土地更新利用工业废弃地更新利用研究属于城市规划领域,多以老工业区或地段为研究对象,与城市土地更新利用相关。英国在1972至1977年间对传统工业城市伯明翰、利物浦和朗伯斯进行了调查研究,于1977年7月颁布的《内城政策》指出了城市的复兴来自于工业自身的驱动力和地方政策的改变。英国城市更新的典型范例是伯明翰布林德利地区的城市更新,以“混合使用”的设计理念将该地区从一个破败的废弃工业区改造成为拥有商店、餐厅、咖啡厅、办公楼、住宅、文化等设施齐备的热点投资地区[34]。美国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对城市滨水工业区进行了更新改造,开发了面对转型的空置工业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环境。1980年美国最早提出了“棕地”的概念,并于九十年代后开始重视棕地的更新利用,项目包括工业园区、商业区、科教园区、住宅区的开发等。由美国人罗莎琳德·格林斯坦和耶西姆·松古-埃耶尔马兹编著的《循环城市——城市土地利用与再利用》一书,就美国的“棕地”或空置土地利用和再利用的理论与实践做了研究[35]。德国鲁尔区的全面整治与更新是工业废弃地更新改造的经典实例,作为鲁尔区最重要货物港的杜伊斯堡,其内港的重建与复兴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建筑博览会埃姆舍公园(Emscher Park)的推动下走向复兴[36]。法国1966年开始对洛林地区实施更新改造,1984年颁布《工业结构改革方案》,通过结构调整实现老工业区的更新发展。对于巴黎塞纳河左岸地区的改造规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主要针对奥斯特里茨火车站和托尔比亚克火车站之间的工业与铁路废弃用地进行有步骤的整体改造[37]。

  于亚滨(2004)从工业结构调整中的空间结构和产业集群角度,分析了哈尔滨老工业区现状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就此提出构建市域四大圈层和九大工业区及产业集群规划[38]。李冬生(2005)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上海国际性大城市功能调整,研究了上海杨浦老工业区的更新改造对策,提出构建知识创新区,以实现 “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的转轨[39]。沈瑾(2006)研究了唐山南湖采煤沉陷区的空间再利用,提出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应重视对“棕地”的再利用,并结合城市绿色空间网络构建实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40]。阳建强(2006)基于城市整体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的角度,对老工业基地的更新改造进行功能定位,从城市总体布局和空间形态层面展开对郑州老工业基地的概念性城市设计研究[41]。刘伯英(2008)介绍了我国工业地段的更新改造不同于欧美国家的现状,总结分析城市工业地段更新在区位和规模、用地性质转换、更新驱动方式、工业建筑再利用、工业地段景观方面的更新方法[42]。

  对国外案例的介绍与分析有:曹康(2007)分析了棕地的成因及其广阔的环境、社会、经济效应再开发前景,论述棕地再开发策略在美国、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实践情况并对其再利用模式和机制进行归纳总结,给出其对我国土地更新再利用的启示[43]。江泓(2009)介绍与分析了苏黎世西区的城市老工业区改造,阐述苏黎世西区的改造与我国的不同之处[44]。

  我国的老工业区更新研究仍停留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层面,对老工业区的价值认识不足,多数老工业区仍然面临被推倒重建的厄运;国内缺乏成熟的改造理论与方式,缺乏各领域系统的协作及有效的组织。 4.结语总结归纳国内外工业废弃地再利用的方式方法,将二者比较后发现我国在该领域与欧美等国家存在以下差异与不足:

  (1)在对废弃工业建筑进行保护或再利用改造时,没有统一的检测鉴定准则,对工业建筑的现状认识不够全面,导致一些有价值的工业建筑被盲目的当成垃圾铲除,具有工业价值的遗存遭受损失。改造模式单一也是其中问题,缺乏全面发挥工业建筑再利用价值的方式方法。

  (2)与国外相比,我国缺乏健全的废弃地再利用法律法规,并且由于长时间的土地政策不明朗等原因,使得一些废弃地的权属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调整,这些原因都使得一些改造项目的实施举步维艰,得不到政策的保护,工业废弃地不能得到及时并且有效的利用。

  (3)除法律政策以外,专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欠缺也阻碍了工业废弃地的发展,城市更新有时过于强调“城市形象”的表面工作,对于后续管理缺乏重视,闲置土地资源的浪费与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4)我国在工业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景观规划方面具有引导性的实例并不多见,出现类似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改造实例后很容易遭到盲目的跟风效仿,导致改造模式的单一化。

  生态恢复并非朝夕之事,改造资金的投入或许不能有立竿见影的回报,但是环境的改善与废弃工业地的改造再利用却是民众受益的事,有待公众参与政策的加强,以及各领域多层面的协作合力。

  参考文献: 朱旺喜.资源枯竭城市灾害形成机理与控制战略研讨[M].地质出版社,2003. 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3):11-19. 刘抚英.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协同再生对策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M],2009:34-36. 王建国,蒋楠.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工业遗产,2006(8):8-11. 虞莳.废弃地再生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肯尼思·鲍威尔.旧建筑改建和重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11. 陈丽杰,梁波.产业遗产、产业考古学与技术史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5):92-96. The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2003. 宋书巧,周永章.矿业废弃地及其生态恢复与重建[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1(10):43-49. 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3):11-18. 尹德涛,南忠仁,金成洙.矿区生态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地理科学,2004(4):238-244. 王志宏,李爱国.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基质改良研究[J].中国矿业,2005(3):22-23. 樊金拴,左俊杰,霍锋.煤矸石废弃地景观恢复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2):27-29. 张禾裕 等.生态艺术公园——我国废弃矿区治理新模式[J].金属矿山,2007(12):123-125. 吕红亮,周霞,许顺才,林纪.城市生态空间与空间生态化——兼论抚顺采矿区生态重构与城市复兴.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M].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8:124-127. 兰莹.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地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孙万真.工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李蕾蕾.工业旅游与珠海金湾区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4):72-75. 马文斌,田穗文,唐晓云,杨莉华.工业旅游现状及前景分析——以宝钢工业旅游项目为例[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4(1):118-122. 谢红彬,高玲,国外工业遗产再利用对福州马尾区工业旅游开发的启示[J].人文地理,2005(6):52-55. 宋章海,韩百娟.国内外老工业基地旅游研究现状、问题与发展思想[J].特区经济,2006(4):202-205. 罗萍嘉,冯珊珊,常江.嘉阳煤矿工业旅游开发规划与废弃矿区的复兴[J].煤炭经济研究,2007(11):30-32. 杨宏伟.我国老工业基地工业旅游现状、问题与发展方向[J].经济问题,2006(1):73. 王建国 等著.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0-21. 张辉,钱锋.上海近代优秀产业建筑保护价值分析[J].建筑学报,2000(11):43-47. 王建国,戎俊强.关于产业类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J].时代建筑,2001(4):10-13. 王驰.产业建筑遗存的改造性再利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策略[D].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3,2. 陈伯超,张艳锋.工业区改造过程中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与关联——沈阳铁西工业区改造再利用的设计理念[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39-42. 张艳锋.从废墟到乐园——德国鲁尔杜伊斯堡A.G.Tyssen钢铁厂改造项目的启示[J].小城镇建设,2004(9):80-83. 邓雪娴.旧厂房的开发利用[J].新建筑,2004(3):22-24. 陈帆,王驰.产业建筑遗存与转型住屋[J].新建筑,2003(2):4-6. 寇怀云.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展示空间的再利用研究[J].中国博物馆,2005(4):72-75. 吴木生,安军.旧厂区的社区化改造[J].工业建筑,2007(7):19-21. 张险峰,张云峰.英国伯明翰布林德利地区——城市更新范例[J].国外城市规划,2003(2):55-62. 罗莎琳德·格林斯坦,耶西姆·松古-埃耶尔马兹.循环城市——城市土地利用与再利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7,4. Theo Koetter,常江.杜伊斯堡内港——一座在历史工业区上建起的新城区[J].国外城市规划,2006(1):12-15. 任国岩.巴黎塞纳河左岸地区改造规划与建设[J].国外城市规划,2004(5):92-96. 于亚滨,许洪江,马双全.以工业调整和改造为动力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哈尔滨市工业调整和改造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4(4): 84-87. 李冬生,陈秉钊.上海市杨浦老工业区工业用地更新对策——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J].城市规划学刊,2005(1):44-50. 沈瑾,赵铁政.棕地与绿色空间网络——唐山南湖采煤沉陷区空间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6(8):28-30. 阳建强,罗超,曹新民.基于城市整体发展的老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以郑州老工业基地重点地段城市设计为例[J].建筑创作,2006(9):31-35. 刘伯英.城市工业地段更新的实施类型[J].建筑学报,2008(9):21-23. 曹康,金涛.国外“棕地再开发”土地利用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6):124-129. 江泓,张四维.后工业化时代城市老工业区发展更新策略——以瑞士“苏黎世西区”为例[J].中国科学,2009(5):863-868.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杂志,于198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3-1243/G8,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
回族研究《回族研究》
《回族研究》(季刊)创刊于1991年,本刊是广大回族和一切关心回族问题的研究者交流思想与成果的园地,是回族人民学习和了解本民族历史文化、掌握当前本民族社会经济文...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吉林省电教馆主办的基础教育类的省一级学术期刊。杂志主要受众为广大中小学校的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中小学电教...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年刊)创刊于2006年,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办。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期刊。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包括:释“山...
中国发展观察《中国发展观察》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于200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5279/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金融街...
公共管理研究《公共管理研究》
《公共管理研究》(年刊)创刊于2002年,由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留美公共管理学会主办。 《公共管理研究》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