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两次迁都之比较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两次迁都之比较
来源:互联网 sk001 | 熊展钊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南京国民政府 ;两次迁都 ;比较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四.迁都前后所采取的政策

  1932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只是一时无奈之举,在此之前,未曾有过迁都的预计和想法。之所以会选择洛阳,是在权衡国内形势之后做出的选择。当时的大城市,要么处于日军的威胁之下,如北平、武汉;要么地处偏远,如西安;再要么就是的形势不安定,如重庆。而洛阳位于中部,有“九州腹地”之称,交通便携,而且暂时不会受到日军的威胁。于是迁都的理想之地便是这里了。但是由于仓促迁移,无任何准备工作,给迁都造成诸多不利。就拿住房问题来说,各机关大都驻扎在学校、庙宇等公共场所。如国民党中央党部驻西工原吴佩孚巡阅使署,军事委员会驻第四师范学校,考试院驻西关周公庙。[30] (p5)这不仅对洛阳民众生活有较大影响,即使是国民政府的官员们也是怨声载道。“那些自称革命的新贵们,来到洛阳,一看即垂头丧气了,没有洋楼,没有地板,没有新式马桶,更没有大餐可吃,所以很多的人都表示不满意了。”[31] (p35)

  更为重要的是,国民政府并未针对迁都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行动。蒋介石本人没有前往洛阳,他此时一直在江苏浦镇。而国民政府在宁沪分别设立办事处,驻沪办事处由孙科、孔祥熙、宋子文等负责,驻宁办事处则归何应钦、罗文干等统筹。在洛阳仅有林森,而国民政府的公报、政令及公文仍在南京办理。因此,“南京的地位并没有改变,政治中心仍在南京” [32] (p6),洛阳行都只不过是个空架子。

  国民政府也对“行都”做了一定的建设,但是是在还都南京前的最后一次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上才提出的。其决议如下:一、筹建洛阳电厂;二、设立中央军校洛阳分校;三、设立中原社会教育馆;四、修建伊、洛河大桥[33]这些都促进了对中原地区的开发,但是,待到那些工程发挥作用之时,国民政府也不待在这里了。

  这次会议同时确立了以洛阳为行都,以西安为陪都的议案。可以说,国民政府正在为选择陪都作积极准备。在围剿红军的过程中,国民政府将国防中心逐渐由西北移向西南地区,力图把西南建设成为抗日战争的后方基地,从而达到支持抗战之目的。

  1933年红军进据通南巴各县后,蒋介石以刘湘为“剿匪总司令”,由于川中派系斗争复杂,对作战计划阳奉阴违,刘的队伍被红军击溃。刘湘迫不得已,邀请蒋系中央势力入川。其实蒋介石早在1928年就想统一四川。于是,1935年1月,由贺国光担任主任的参谋团进驻重庆,2月10日,四川省政府成立,7月6日省府由重庆迁往成都。“1935年9月1日,刘湘名正言顺在成都宣誓就任省主席。至此,祸害全川近20年之久,各路军阀割据的“防区制”宣告结束,四川全省行政得到统一。”[34] (p20)但刘湘毫无实权,他名为四川省主席,“可是每一件事都需得请示行营,不请示做不通。”[35] (p179)刘湘这个“地头蛇”给镇住了。

  随后,国民政府对西南展开了各项建设:(1)公路建设,修建了川湘,川陕及通向印度、缅甸的公路;(2)大办工业,将与国防有关的工业统统收归其下;(3)大力编军,取消防区制,举办军官训练团;(4)整顿财政,控制财权,统一货币。国民政府逐渐控制了川渝的财政、军事、行政大权。蒋介石自己也曾说:“入川剿共之前,是觉得绝无对日抗战的把握,但在民国二十四年进了四川,这才找到了我们可以持久抗战的后方。”[36] (p169)这些举措极大的促进了重庆的发展,为迁都及迁都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9年5月,重庆成为行政院的直辖市。“从此,直到抗战胜利,重庆市直接隶属于中央,成为全国唯一的直辖市。”[37] (p21) 1940年九月又宣布重庆为陪都,并成立“陪都建设设计委员会”,并“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陪都建设事项,就扩充陪都公用事业,建筑行政院及外交部办公房舍,改进陪都公共卫生、陪都土地整理,增加供电、供水和改善交通等具体项目进行了规划和论证,有的被付诸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重庆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38] 同时,随着战事扩大,一大批企业和学校也随即西迁。截至1940年底,民营工厂内迁639家,……内迁至四川的有250家,占55.8﹪[39] (p68)如大鑫钢铁厂,大中华橡胶厂等。继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西迁,东部和中部的一大批高校也相继西迁,大概有70所高校迁往云贵川三省,四川占了46所。这些企业和学校的内迁,保障了物资和人才的供应,促进了西南的开发,保证了抗战后方的稳固地位。

  政治上开始了国民政府“持久战”战略,实现了把四川作为长期抗战根据地的战略构想,破坏了日本速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据不完全统计,在八年抗战中,四川除有40余万川军将士效命疆场外,为国民党军队输送壮丁2578810名,约占全国实征壮丁数的五分之一。[40] (p246)蒋介石自己也说:“虽然前方军事或有局部的失利,只要国府在,必与之抵抗到底” [41] (p656)。重庆也成为中国抗战的总后方,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结语:

  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其意义不仅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更是去考察他的本质及意义。南京国民政府的两次迁都从表面上看是类似的,即都是在遇到战争时的举措,但两次迁都背后的国际环境,日本的侵华政策,中国的抗战准备都不同。我们或许能从中明白,不同的本质所表现出的现象是不同的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6]傅敏《七七事变与英国的远东对日政策转变》[J],《民国档案》,2002年第 3期

  [2][3][15]杨晓杰:《试论二战远东战争策源地形成的美国因素》[J],《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4] [14]胡德坤著:《中日战争史(1931—1945)》[M],第46页,第53—54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5]哈罗德·麦克米伦:《麦克米伦回忆录· 风云变幻》(一) [M],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89-390页

  [7]宋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对华政策》[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7月

  [8] [9] [11]〔日〕重光葵著,齐福霖、李松林等译:《日本侵华内幕》[M],第3页,第5页,第3页,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10]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M],第275—276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12][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中译本)下册[M],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第571 页

  [13]孟庆梓:《“一二八”事变停战原因浅析》[J],《邢台学院学报》,2003年9月

  [16] [23] [24]〔日〕池田诚编著:《抗日战争与中国民众》[M],第63—65页,第70页,第74页,求实出版社,1989年

  [17][19][22]陈希亮:《1932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J],《史事纵览》,1996年第一期

  [18] [20]王磊等:《1937—1938南京政府大撤退》[M],第60页,第61页,团结出版社,1998年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内蒙古水利《内蒙古水利》
《内蒙古水利》杂志,月刊,于198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新闻宣传中心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
甘肃冶金《甘肃冶金》
《甘肃冶金》杂志,于197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2-1053/T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应用技术...
终身教育研究《终身教育研究》
《终身教育研究》杂志,于199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2-1868/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理论...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杂志,于200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0-1326/TV,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
艺海《艺海》
《艺海》杂志,月刊,于195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3-1208/J,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缤纷图影、...
中国实用儿科《中国实用儿科》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月刊)创刊于1986年,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主办。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为全国儿科学核心期刊、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